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8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北面的這些河谷流水往北匯聚入渭水,南面的那些就匯入漢水,維繫著這兩條河流的部分命脈。

已並不是隨同她第一次出征的趙雲、褚燕和姚嫦三人各自整頓好了隊伍,以褚燕為先、趙雲居中、姚嫦殿後的順序,形成了一條流入駱谷道內的長隊。

合計萬人的出兵比起早前的進攻涼州和長安都要少得多,但在駱谷道這樣的地方,不乏棧道承載能力薄弱的地帶,比起人多勢眾,反而還是人少更為穩妥。

何況漢中乃是個河谷盆地,是可以和益州的其他部分斷絕開聯繫的,要進攻此地確實不需要極多,只要能夠把控住有利的局面就夠了。

此時在喬琰手中的乃是一副早年間由朝廷軍隊入漢中平定板楯蠻記錄的地圖,這幅地圖對駱谷道上的路線標註還算清楚,但繪圖的制式,著實是讓她沒法看明白的那種。

好在,在她並未親自身處此地的時候,得到她叮囑的益州行商之人就已經繪製出了另外的一張路線圖。

現在便等同於是三張地圖在進行相互照應。

但即便有這樣堪稱利器的存在,要想經由此道翻過秦嶺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難怪會有「絕欄縈迴,危棧綿亘」這樣的說法。

當真是一片駱谷春深未有春的景象。

喬琰抬眼朝著遠處的山嶺看去,心中感慨。

感慨之餘她也不免慶幸,她所擁有的部從在這等環境下的適應性遠比常人要高。

而在有棉衣防寒,糧食又能以風帆車方式運載的條件下,要橫跨秦嶺所需面對的困境,也要比尋常軍隊小得多。

在數條經行的河谷道間,海拔約莫在兩千米上下的山樑,對於訓練有素的黑山軍和一度處在更加惡劣條件下的羌人來說,更不是什麼難以逾越的屏障。

相對來說麻煩的,反而是趙雲所率領的騎兵隊伍。

但跟隨趙雲駐紮在長安的扈從,有些甚至是在他早年間還在并州的時候就訓練起的人手,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令行禁止。

喬琰朝著趙雲看去,見他牽著自己的馬匹走在了騎隊的最前頭,測驗著棧道的耐受程度。

背景的高山巨川連帶密林深深,映襯著在山嶺間徐徐前行的隊伍,變成了一條點綴在山嶺之間的黑線。

這與行軍在涼州境內又分明不是一種體會。

很難想像到了唐代,此地也能形成五里一郵,十里一亭的繁盛景象。

可也正是這種行路的艱險,讓漢中的張魯張修等人絕不會想到,他們會選擇走這條尚未徹底開闢的路徑來奇襲漢中!

當他們行路七日後,便已到了八里關,再往前經過貫嶺梁,抵達白草驛後不遠,就是儻谷口了。

也就是駱谷道的最南端。

雖此時還未到天色昏昏,還能往前走出一段,喬琰還是當即下達了讓眾人停下休整的指令,等到明日精神飽滿後,再翻越前方的山樑。

也不怪她會做出這個決斷。

在眾人就地紮營的時候,行路之間的疲憊都清晰可見,在一個個摸出乾糧吃了半飽後才緩過勁來。

在此時還能表現得有些歡騰的,大概也就是隊伍里的幾個益州嚮導了。

其中一個最是年輕的,大約是因為快能回到家,便說起了駱谷道南端的幾個傳說。

說的是他們今天早上經過的馬道樑上,有一塊一人多高的大石塊,叫做支鍋石,是光武帝劉秀行軍到這裡支鍋造飯而得名的,梁東側的彎曲山脊叫做蟒嶺,是因為蟒蛇協助劉秀作戰但貽誤戰機,羞愧之下在此地化作的。

喬琰支著下巴聽著這個傳說,就聽一旁的荀攸一邊捶著腿一邊開了口,「光武帝好像並未記載經行過此道,起碼現存的任何一條記載中都沒有。」

見那年輕人被荀攸一打岔,頓時呆愣在了原地,喬琰笑道:「沒經過便沒經過吧,若是益州人經由蟒嶺下走過,過馬道樑上行,因此間的光武帝傳說,運氣要比尋常時候更好,並未遭到蛇蟲災害地便到了駱谷道的北端,順利進入關中地界,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那是氣運之子兼火系大魔導師呢。

荀攸有點無奈,「君侯也相信氣運這個東西?」

這話聽來實在是有點孩子氣。

他還以為像是喬琰這種喜歡憑實力說話的,應該不會去相信所謂虛無縹緲的氣運。

但他話剛說完,便見剛擦黑的周遭閃過了一道虛影,明明喬琰動也未動,那黑影依然從喬琰的身邊掠了過去,而後——

一頭砸進了他們前頭的沸水鍋里。

荀攸下意識地往後退出了數步,以防被滾水濺到身上,便見這大鍋沸水裡掙扎著的赫然是一條蛇。

荀攸:「……」

喬琰眨了眨眼睛,「是吧,我運氣一直挺好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