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劉虞和喬琰的年齡差距來看,劉虞是必然會死在喬琰的前頭,這個效仿蕭何故事的說辭,倒也不算錯。
見劉虞的臉上露出了幾分意動之色,鮮于輔又道:「此番漢中之戰不適合給出這樣的封賞,只因大司馬進軍之前所打的只是會獵名號,若破格再升,便是將劉益州徹底推到了對立面。但下一戰再有勝,便可用了。」
「此外,大司馬升無可升,她的下屬卻還可以。陛下不妨從此處著手。」
喬琰麾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實在不少,幽州那頭鎮守在居庸關的張遼,輔佐喬琰出兵漢中的趙雲,都是其中翹楚。
要不是張遼的及時救援,劉虞很可能已經和他的妻兄一樣死在了濱海道,成為了公孫瓚的戰績,又哪裡還能如此時一般坐在大漢天子的位置上。
然而張遼現在的位置居然還是并州的武猛從事,這就實在配不上他的戰功。
提拔喬琰的手下算不算是對她的嘉獎呢?也應該算的。
劉虞心中一定,「就按你說的做。」
將「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為擊敗公孫瓚和袁紹等人分批給出的獎勵,或許還能對她給出另外的一些特殊待遇。
此外,樂平食邑在不超過大漢歷代標準的情況下逐步累加。
對她的下屬給出的官職委任,則在喬琰回返長安後向她問詢,以免在委任上出現什麼差錯。
這就妥了!
劉虞解決了個大麻煩,心中鬆快了不少。
他忽然想到什麼一般,朝著鮮于輔問道:「說來,若我未曾記錯的話,除卻對臣子的下屬進行加封之外,對臣子的家屬進行加官進爵也是個法子,為何你沒建議我對兗州喬氏中的人才進行委任?」
鮮于輔搖了搖頭:「陛下倘若真這樣做了,大概比將人封作關內侯還要像是個結仇舉動。」
劉虞訝然:「這是何故?」
鮮于輔回道:「前陣子大司馬府中還鬧起來過,我聽到動靜帶金吾衛過去了一趟,說是兗州喬氏子弟被大司農和大司馬府長史給攔截在了外頭,郭長史說的是,因大司馬征討漢中未回,大司馬府中又有不少涉及軍情機密之事,不宜讓外人所見。」
「要我說這理由也合理,兗州喬氏趕在這種時候才前來長安,兗州又得隸屬於鄴城朝廷,誰能說清到底是來自薦的還是來做探子的。大司馬府長史還將他們安排在了驛館內,令人妥善安排衣食起居之事,已算得上是最妥善的處理了,他們倒在那裡說自己並不算外人,是郭長史他們在未曾問詢於大司馬的情況下貿然行事,對他們不敬。」
「郭長史直接讓人以擾亂長安秩序為名,把他們送去軍屯服勞役去了。他說等大司馬回來就與對方辯個是非曲直,大不了就是他郭嘉的腦袋不要了。反正他遵照的是大司馬走前說的規矩——」
「嚴禁有人踏足軍機重地,除非是當朝天子親往。」
鮮于輔無奈得很,只能先照做了。
因此事還沒個定論,又得算是家事,鮮于輔就先沒和劉虞說。
現在看他差點要給喬氏封官,趕緊說了出來。
他道:「要我看陛下就不要多管這件事了,這兗州喬氏怕是要跟大司馬鬧出些矛盾來,大司馬又與他們素無太多往來,難保不會行大義滅親之事。若真對他們封官進爵,才真是賞賜不成反成仇了。」
「你說得對,」劉虞頷首道,「此事我們還是別插手了。」
寧可選擇保險一點的封賞方式,也莫要在這種家務事上沾染是非。
------
在那信使抵達長安的第二日,喬琰便領著部從與那浩蕩的糧車抵達了長安。
為顯對大司馬此戰宣揚漢廷之威的嘉獎,劉虞親自出城來迎。
夾道圍觀的百姓看到的,便是那意氣風發的樂平侯下馬行來,手捧節杖,在呈遞於天子面前的俯身一拜中,朗聲說道:
「臣兵進漢中,幸不辱命,今日得糧百萬,敬奉於長安。」
245. 245 征東戰書
彼時她這位大司馬領兵而去,於長安百姓看來有多風光,在她回返的時候,這種風光便更上一籌。
由天子親自在長安城外迎接其凱旋的將領,個中榮膺必定刊載於史冊,更何況,她還有著堪配這份皇恩的功勳。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