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66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有多少數額呢?

以一戶五口之家為例,在今年這個畝產五石的情況下,以三十稅一的稅率,每戶需要上交的糧食約莫在十七石,口稅的數額若折算成糧食,和田租的數額大致相當,便以一戶上交糧食三十石來算罷了,在整個關中地界的十餘萬戶人口,繳納上來的糧食便有合計四百五十萬石。

這是一筆四倍於年初入庫存糧的驚人進項!

原本人們還覺得,那百萬石糧食很可能會成為他們預防意外而兜底的存在,想不到非但沒什麼兜底之說,甚至在秋日湧入了一筆更為可觀的米糧。

還不只是如此。

江南的秋收要比關中更早一些。

揚州的九江、丹陽和吳郡三郡,早在張楊抵達徐州海陵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秋收和徵稅。

即便收稅的過程難免遭受著一點阻力,周瑜仍舊將應允喬琰的那一筆糧食讓人送往了長安,差不多和喬嵐喬亭就是前後腳到的。

同時抵達的還有劉表上交的荊州稅賦。

也不怪劉表會有這種表現。

先是喬琰派出駐軍海陵的隊伍從漢水上游而來,途徑荊州地界,給了他一個驚嚇,而後是揚州那邊押送著糧食浩浩蕩蕩地過境,讓跟揚州那邊有仇的劉表差點以為,孫策是要借著向長安朝廷「朝貢」,順帶著告他一狀。

這兩件事在此前都沒有從他在長安任職的長子劉琦那裡聽到任何的動靜。

於是劉表倉促地讓人統計了荊州地界的稅收,將除卻荊州州府運轉的必要支出之外的那部分,都朝著朝廷送了出去。

這樣一來,長安府庫之中的存糧幾乎達到了八百萬石。

喬嵐的那句評價並沒有出錯。

糧食就是底氣!

而這八百萬石的糧食,就是長安民眾的底氣所在!

不過,當她們在長安街頭短暫駐足的時候,又聽到了另外的一個消息,還不能算是個好消息。

早在她們剛出發往徐州不久,太史令的職位就預備著發生變更。

以上一任太史令馬倫的意思,這個位置完全可以交到任鴻的手中。

打從去年十月她來到長安督造靈台和明堂辟雍,協助天子登基的儀式,再到進入建安元年她在靈台代行馬倫的職務,期間都沒有出過任何的差錯,所以身份、性別和年齡都不是她該當被限制的理由。

沒有任何的一條明文規定,像是她這樣曾經在漢廷中擔任貂蟬女官的不可以成為太史令,就像也沒有人規定,只有出自世家貴胄的子弟才能在朝中擔任官職。

但依然有不少人覺得,任鴻的資歷太淺了。

太史令的官職俸祿不高,意義卻很重要,還不到將此事交到她手中的時候。

喬琰說她不會給任鴻以直接的幫助,只是會給她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這話並沒有說錯。

她沒有憑藉著自己隻手遮天的權勢將這些非議完全壓下去。

故而在喬嵐和喬亭回返長安的時候,在長安城中頻頻議論的,除了糧倉之外也正是這件事。

討論將要對任鴻有一場考驗。

算起來兩姐妹和任鴻並無深交,但或許是出於彼此聲援的本能,在跟喬琰匯報此番徐州之行後,她們還是問起了這件事。

「其實不必對此有太多的擔心,與時俱進的並不只是那些出現在生活中的物品,還有一些很難讓人意識到其存在意義的東西,也在發生著更新。」喬琰回道,「比如說,交食周期。」

「十三年前,元卓先生用他未曾完成的乾象曆做出過一次日食的預報,很可惜,這次預報失敗了,但這並不代表著乾象曆的算法甚至還不如四分曆,恰恰相反,這是一門新算法的必由之路。在馬夫人和元卓先生於樂平鑽研的數年間,乾象曆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將日月交食的時間差進行了更細化的計算。」

喬琰欣慰地回道:「等著看吧,這其中的有一段數據是由我們的太史令協助算出來的,她也要比你們所想像的更加大膽。」

由劉元卓所主持的乾象曆計算里,近月點的數據和現代只有000021日的差距,日月食回歸年和白黃道交角也同樣有更為細緻的定義。

這意味著,日食的時間可以被更加精準地測算出來。

任鴻在抵達了長安後也未曾放棄的,正是基於劉元卓的這套理論,計算的下一次日食時間。

她也絕不會錯過這個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

喬嵐和喬亭都不會聽錯,喬琰所說的這個「我們的太史令」,指代的當然是任鴻。

在建安元年的九月,懷揣著喬琰的這份信任,也頂著這個寓意著鴻飛於天的名字,任鴻站在了眾人的面前。

她踱步而前,朗聲開口道:「我想同眾位打一個賭,若我能勝,便請各位用足夠公正的眼光重新做出一次評判,我到底能否當得起這個太史令的職位。」

在任鴻說出這話的時候,絕沒有人會將注意力放在她那張過分美貌的面容上,只有她眉眼之間的決絕和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