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9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過夏侯惇看著那頭的城牆還是有幾分警惕。

他自黃巾之亂時期就跟著曹操征戰,作為曹操的裨將,若是將他只當做是個莽夫,多少也有點小看於他。

要知道,在軍旅之中他也沒忘記治學求教,就是在樣子上看著有些粗蠻而已。

「都說潁川出文士,但到底是腐儒還是謀士實在難說,那袁曜卿如你所說,在潁川還有幾分理政所得的民心,又有機變之才,是該小心提防才是。」夏侯惇開口道,語氣中帶著些許遺憾,「若非元常先生不擅征戰,此番進軍豫州未曾跟隨,而是留守兗州,該當讓他一道前來相助才是。」

夏侯惇話中所說的元常先生,便是鍾繇。

這也得算是個喬琰在長社之戰時候的老相識了。

今年的四月里他忽然北上投奔了曹操,投奔的理由無外乎就是覺得袁術不靠譜。

也正是因為鍾繇的到訪,愈發堅定了曹操要出兵的信心。

可惜,也就是像夏侯惇所說的那樣,鍾繇除卻書法上的造詣之外還是更加長於理政,適合坐鎮一方,讓他參與這種閃電奔襲戰,那就太為難他的體魄了。

好在以夏侯惇看來,此時的豫州平定已經是必然,就算袁渙能給他造成一點麻煩,這種麻煩也很有限。

只要他們能趕在關中援軍到來之前得手,就沒什麼問題。

便是出於這種考慮,夏侯惇才儘可能地將這攻城的準備做得更加充分些,但求一擊即中。

想到這裡,他又朝著紀靈問道:「你確定那袁曜卿之前和司馬建公沒什麼私交吧?」

夏侯惇不太擔心袁渙發動臨潁的百姓守城,甚至是從潁川的其他縣城調撥人手來發起守備和反攻。

袁術手下的兵卒到底是個什麼水準,在他們攻入汝南郡的時候已經見識過了。

數量是無法彌補質量上的差距的。

他只擔心會有司馬防麾下的河南尹守軍前來相助,給他多添一點麻煩。

紀靈連忙回道:「司馬建公何止是和袁曜卿沒有交情,和我家……和袁公路也沒有交情。」

這麼說來,夏侯惇就放心了。

因這份放心,他也有了點餘暇關注別的東西。

比如說……

紀靈方才的那句刻意改口,就讓他的臉上露出了一抹冷笑。

若非紀靈是袁術麾下為數不多的活下來且投誠的人,夏侯惇其實有點看不起他,誰讓紀靈這人明明就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才投降的曹操,卻非要給自己尋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

他跟曹操說的是,袁術在夜逃之時身死,屍體沒能及時被脫身的那幾人給帶走,他以自己效忠於曹操為籌碼,請曹操留袁術一個全屍,並將其下葬。

這話說的還挺有忠義風範。

——如果夏侯惇沒有聽到紀靈和自己的下屬交代,在此番攻破臨潁城後必須將袁耀給斬盡殺絕的話。

但他們如今還得算是同僚,夏侯惇懶得跟他多計較這種問題。

反正以曹操的性情和謀略,對紀靈這種人自有安排的法子。

夏侯惇回道:「那好,我等連夜籌備攻城器械,向臨潁推進,等到明日攻城槌和弩車也該到了,到時請紀將軍身先士卒,與我一道奪下這潁川門戶!」

紀靈並未查覺到夏侯惇對他的排斥,只覺得夏侯惇讓他列陣在前,也不過是為了對身在臨潁城中的守軍再進行一番勸降之舉。

像他這般本在袁術麾下身居高位的,在如今還能參與到要緊的征戰之中,可見曹兗州並未對他們持有殺絕的想法,著實是個再好不過的正面案例。

為求在自己的新主公面前立個大功,也為求讓這世上不再存在一個袁術的親人,讓他那番裝腔作勢還會遇上後續的麻煩,在第二日的攻城之際,紀靈毫不猶豫地提著他的三尖兩刃刀便衝到了最前面。

和袁術打從兩年前開始就不斷鞏固營防的平輿城相比,這座臨潁城真是磕磣得厲害。

攻城部隊所扛著的強弩組成了一道異常兇悍的火力壓制,甚至讓城頭的弓/弩手都無法站穩腳跟。

若是城頭的盾兵習慣於這樣的場面,能和弓/弩手之間打出默契的配合,或許還不會落到這般被動挨打的狀態,可很顯然,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守城之戰,唯獨能夠依賴的,也就是那道城牆和城門。

但在推向城牆的攻城雲梯面前,這種負隅頑抗又能持續多久呢?

當先頭開路的十架雲梯搭在城頭,攻城槌也撞向了東城門發出一聲巨響的時候,紀靈覺得自己幾乎已經看到了城破建功的畫面,便又將他所統領的騎兵隊伍往前推進了一段。

不論是攻城槌先將這座縣城的門戶撞開,還是雲梯上的兵卒先攀爬上城牆——

只要眼前的城門開啟,就是他沖入城中之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