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65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眼下汝南袁氏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因投靠在袁紹的麾下而遭到了清算,以袁紹眼下的處境最為悲慘,反倒是袁耀還過著令人艷羨的平靜生活,當真是令人只覺命理無常。

韓馥也不指望自己能像是袁耀、崔烈一般享有如此地位了,只是想要個平靜的日子,總不能算是什麼奢求吧?

這麼一想,他便打定了主意,必定要與孔融一道嚴守喬琰的規矩,等到完成了教化吳郡四姓子弟的任務,他就離開夷洲功成身退。

反正比起已經被安排在冀州新開闢出的軍屯中種植越冬糧食的河北世家,比起還不知那等重複性工作要持續到何時的袁紹,他的結果已算是從對比中感覺到滿足感了。

這也讓他在重新見到麴義之時,比起因當年下屬在這平定鄴城之戰中建功升遷而覺憤恨,還不如乾脆放平心態。

麴義將韓馥的這番表現和說辭帶到了喬琰的面前。

喬琰回道:「能有這等激流勇退的覺悟,總還是不晚的。」

歸根到底,韓馥也並未給她造成什麼麻煩,甚至還該算是給她提供了一員虎將,那麼等夷洲事畢,就讓韓馥尋個安生地方去做個閒職吧。

不過說起來,在這齣鄴城的易主中,有此等急流勇退想法的,倒不止是韓馥一人。

還有楊彪。

在劉辯被處死之前,楊修的父親楊彪就已經來找過她一次。

喬琰原本還以為楊彪是想為劉辯來求個情,將其從處死的結局改換為尋個放逐之地將其看守起來,起碼也能保住性命,倒是沒想到,楊彪是來向她告老還鄉的。

以此前曹操、許攸、辛毗、張郃等人都在喬琰手下得到了新委任的情況看,喬琰其實並不介意於對此前任職於鄴城朝廷之人重新起用,只要並未在正面戰場的交手中給她帶來不可挽回的麻煩,且的確有可用之處,便能順利地完成這齣陣營上的轉換。

楊彪在鄴城中早已不被重用了,雖還掛著個三公的名頭,卻和被挾制在此地的人質差不多,要不是大雍這方攻破城關及時,可難保他會不會被袁紹用來作為商談之物,這麼一看,他要從漢民變成大雍子民更非難事。

更不必說還有楊修的這層關係在。

但楊彪在思忖一番後還是決定,自此告老還鄉,回返弘農頤養天年,或是前往樂平書院,與蔡邕等人為伴。

對喬琰以長安朝廷之名對他發起的入職邀約,楊彪給出的婉拒理由倒也不難理解。

當年他還身處洛陽之時,險些因為八關之外的各方舉兵抗擊董卓而被牽連身死,不過是僥倖得脫而已。彼時的楊修便同他打過一個賭,說的正是誰能先入洛陽。倘若是由喬琰先進城,楊彪便必須准允楊修能前往并州任職。

「或許當年未能有勝過小兒眼力之時,我就該當有這等退出官場的覺悟了。」

然而彼時的鄴城急需三公坐鎮,對著楊彪伸出的橄欖枝讓人難以拒絕。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之間又畢竟有著姻親關係,楊彪更不好拒絕袁紹的「好意」。

但以今日情形來看,他當年做出的實在是個錯誤決定,險些給弘農楊氏都帶來滅頂之災。

好在,楊修並不只是完全受到了他的影響長大,更是因那出鼎中觀辯論緊追著喬琰的腳步,養出了一副政見上的理智頭腦,也讓這本將傾覆的世家得以懸崖勒馬。

楊彪又道,即便忽略掉這等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他也不適合再前往長安任職了。

個中的道理,就算他不說,其實喬琰自己也明白。

喬琰對世家的打壓頗有一番打一棒子給一甜棗的意味,在眼下所表現出的情形里,像是要讓世家子弟和被她的文化普及栽培出的人才,放在同一個環境之中競爭。

可楊彪怎麼看都覺得,正是因為這齣最為明顯的舉動,讓人忽略掉了她對於朝堂之上做出另外一番變革的動作。

她在同時削弱三公、九卿和尚書台所能執掌的權力!

太尉皇甫嵩幾乎沒有實際的兵權在手,衛尉和光祿勛都是直接聽從於喬琰指揮的。

司空黃琬下轄的宗正、大司農、少府分別由喬嵐、秦俞和蔡昭姬所領,幾乎已經被架空了,不過是在名義上還頂著三公名號而已。

程昱的司徒倒是要比原本坐在司徒位置上的王允有實權得多,但歸根到底,這不是因為這個官職賦予了其此等地位,而是因為他為喬琰效力多年從無二心。

九卿看似變動不大,但弘農楊氏的官場傳承,讓楊彪不難在想,喬琰這個將少府之中的一部分職權分出來,成立了那個尤為特殊的工部,到底真是為了讓蔡昭姬以這個年紀接掌九卿之一的位置更有說服力,還是她有對官職體系做出一番改動的想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