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研制工作。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巡航核、防空核、反核、反潜核火箭、深水核、核航弹、核炮弹、核等。
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
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和两种类型。
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总计约200万吨,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的当量。
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巡航核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
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
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有可能制造。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1潜地,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相比,提高135倍左右。
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x”洲际、“侏儒”小型洲际、“三叉戟”2潜地,苏联的ss24、ss25洲际,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