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侯爷的垂髫娇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小侯爷的垂髫娇 第49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我与她的事,同你有何干系?”

李长安被他这话一堵,不争气地红了脸。他直了直腰背,搬出李裕先前应允他的事。

“怎么没关系,我阿爹说了,若待我考取贡生,就向白府纳采。”

故而他没日没夜地习法令政论,只盼今岁会试能拔得头筹。

祁荀皱了皱眉,这事,他倒是从未听白念提过。

“再者,我同念念自幼长在永宁,两家又颇有往来,如何称得上‘没干系’?”

这话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他虽同白念相识于去岁,说到底,二人之间的交集却远多于祁荀。

祁荀勾了勾唇角,笑了声:“李公子何时考取贡生还是个不定数,纳采一事,如何轮得着你?”

第50章 探听 他着人绞了那些多嘴之人的舌头

翌日清晨, 天气放晴。泥泞的泥地结成泥块,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

祁荀早早等在马车边上,见白念出来, 漫不经心地向前挪了几步, 这等佯装不经意碰面的手段属实拙劣了些。

白念并未抬眸瞧他, 绕过他后,直接上了马车。

祁荀的下属迟迟等不到他, 眼看着时辰愈来愈迟,只好壮着胆子催促一二。

说来也怪, 宣平侯府的这位,素来严于律己, 规矩比谁都重,今日误了动身的时辰,是一干下属全然没想到的。

非但如此,他拨了一个身手较好的将士紧跟在白念身后,应郓这地并不太平,万一碰上不必要的麻烦, 总不会如上回那样身陷囹圄。

只那落单的将士有些疑惑, 摸不透小侯爷此举是为何意。左思右想,大约觉得马车上的姑娘不肯让出天号, 下了祁小侯爷的脸面,而小侯爷又是个睚眦必报之人,教他一路跟着, 兴许是为了寻找下手的时机。

如此说来,昨日廊间的吵闹也算是说得清了。

马车上,白念颓着一张小脸,她怎么也没想到, 赶往应郓的路上竟能碰着阿寻。

昨日在屋外瞧见面熟的男人时,她又惊又喜,可乍一想起他同赵婉的事,甚么好脾气顿时烟消云散。

“小姐。你在生阿寻的气?”

白念自诩不是个易动怒的,很多糟心事摆在她眼前,她也只是叹了口,随之将其抛诸脑后。

偏在阿寻身上,她气了一回又一回,总也迈不过这个槛儿。

心里虽气,却仍是嘴硬道:“我气他甚么?他哪里值得我气了?”

流音抿了抿嘴,昨日那副无论如何也绝不开门的仗势,分明就是在生气。可流音也没戳穿白念,因她心里也有气,她家小姐哪里都没亏着阿寻,可阿寻却是一言不发地出了城。

“小姐,还有一事我也觉着奇怪。阿寻不是去了绥阳吗?又如何会出现在这儿?”

白念早就想过这个问题,诸如阿寻送来的药膏从何而来、身边的将士又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她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看来这几日,非但她经历了不少事,便是阿寻,也变了许多。

正想着,马车逐渐驶入人烟渐盛的小城。李长安环视了一圈,大约觉得这地较为安生,这才挑开轿帘同白念辞别。

李长安先前在永宁时,受制于李裕,不常出门,见到白念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这几日同白念朝夕相处,他心里十万分不愿意就此别过。

可春闱近在眼前,他若不抓紧回去赴考,那便真如阿寻所说的那样,迟迟纳不了采。

他叮嘱了车夫几句,约莫是行车迟缓些,又同流音交代了几句,磨蹭了好一会才一步三回首地折返绥阳。

眼下,白念所处的小城,距离应郓约莫还有一日,她挑开小帘,沿途瞧见不少吆喝的摊贩。

难得的烟火气教她稍稍松神,她托着香腮,眼神里有多了几分灵动与希冀。

“待我寻找阿爹,我就劝他罢了纲首一职,兴许开间小铺子也是桩幸福的事。”

经历这些天,她也明白,甚么金银钱财、皇权富贵,都不如阖家欢聚、平安喜乐来得舒心。

马车辚辚声复又响起,白念心气逐渐趋于平和,困倦之意忽然席卷,卷翘的羽睫扑扇了几下,倚着车壁睡了过去。

醒时,外头的阳光有些刺眼,白念捂了捂眼,从指缝处瞧外边的状况。

车夫敲了敲车壁:“小姐,这儿有处酒楼,该用午膳了。”

白念“嗯”了一声,找了处阴凉的位置坐下。才坐下,她便抬眸环视匆忙的行客。

阿寻同她是前后脚出门的,起先阿寻紧跟在她身后,白念瞧着心烦,索性放下小帘打算小憩。

这一打盹,再醒时却不见阿寻身影。

白念心里仍有些牵挂,这人有段时间未见,没见着面时倒也觉得没甚么,偏碰面后,心里的委屈、愤懑、记挂登时一涌而上,像煮沸的热水,咕噜咕噜冒个不停。

她简单了要了几样清淡的菜式,店小二上菜极快,几人默不作声地用完,又接着赶余下的路。

到应郓城外时,月色浓郁。

应郓同绥阳不同,绥阳风雨调和、富贵繁华,是祥瑞之地。可应郓风沙漫天,燋金流石,入眼之地,黄褐色一片,压抑地教人喘不过气来。

苍老破败的城门重重地立泥土地上,像是迟暮老人,独剩几分寥寥无几的朝气。

白念赶在城门关阖前入了应郓,天色已晚,她并未急匆匆地拜访苏穆,几人在近处的一家客栈落脚,打算等到翌日清晨,再去街上买些拜访的礼品。

这几日应郓并不安分,先前因严格的城防已然惹这地百姓不快,前段时间又在边境处发现居民的尸身,照当地百姓所说,这些惨死之人,大多死于官兵之手。

一刀切的政令,官府的不作为,引起不少民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