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步就是中央学院附属研究工场的招工考核。没有过于谨慎保守的只要一些拥有成熟技术的中年工匠或是年纪太小的学徒。经过同中央学院内不少人的交流,很多人都认为至少到成家立业的三十岁以后,人们的顾虑才渐渐增多起来。一个二十岁左右刚刚出徒的学徒年轻人同七八岁的孩子相比,在接受新知识方面的能力差别上并没有太过显著的门槛。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真正心理老化的门槛仅仅是成家立业与否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第一期就有规模多达万人左右的刚刚出徒或者出师的年轻人携带着指明的铁匠、木匠、矿工、铜匠甚至算师等各种各样的技能前来报名。在录取标准上,仅仅是淘汰了一些纪律行太差,或者个别行当已经人满为患不得不有所淘汰的人,至少五千多名各行各业的工匠们还是留了下来参加文化学习和工程教育实践。
萧轩毫不讳言的告诉这些人:重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手艺,还有追求和精神乃至用于探索的态度,在未来三年的补课与实习中创新能力最为优秀的人有希望获得“递减国家贷款”,也就是不仅没有利息,还会随着年份而偿还需求减少,最终只有原来半数左右的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无偿援助了。
同时萧轩还并不吝啬的规定:广泛的在以苏南浙北一带为核心的地方组织成人教育乃至相关的考核,考核出来的优胜者有资格获得“官方职称”,而“官方职称”的背后则是年限从二十年到百年不等,规模不等的“铁杆庄稼”。针对的对象是有足够职业技能的群体,目的当然就是完成整个东方工匠体系的知识化。
以整个欧洲抄掠而来的价值接近七八亿两白银为基础的资源,为了弥补路线图计划诸多规模不小的开销。能够兑换世纪白银或黄金的“金票”“银票”等“新纸钞”也开始广泛发行起来。与此对应的还有很多中长期国债。
萧轩当然也明白,在自己这样为了技术越进不血本的情况下,如果黄金白银有出无进,恐怕也支撑不了十年的时间,仅仅是十年的时间左右,萧轩也完全没有把握真的让整个社会在经济与制度层面上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另一个让人不曾预料到的事情则是随着从欧洲获得而来的油墨和金属活字的传入,还有中央学院诸多其他领域的技术转让,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整个江东的出版市场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时候,因为活字的印刷质量并不是很高,而且对纸张也颇为浪费。不是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很难拥有足够的人际关系安排出版。只有发行量足够多,很多情况下以雕版印刷为主的书商才能够回本。因此晚明整体上的文化出版格局仍然局限在规模并不算大的极少数人中,可是在推广了金属油墨活字,纸张的价格也有所下降之后,仅仅一年制内的新增出版物就已经达到了七八万之多。当然,与此同时以往就比较突出的盗版等现象也在这个时候变得更为突出起来。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