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剛開始,她是請護衛她的軍士小頭領萬霖教她,呂布知道後,非說萬霖騎術一般,不能為人師。

誰能為人師呢?

他自己。

幫張禎挑選了一匹溫順的小母馬,說這馬適合練騎術,等她學會了,再給她一匹好的。

張禎懂,這就是教練車,不,教練馬。

呂布先不讓她上馬,而是講解馬的習性,又說,「馬不是普通的牲畜,它有靈性,聰明、忠誠,要想馭馬,就得學會與馬相處,將馬當成你的夥伴。」

騎術方面,呂布算是上權威人士。

張禎承認他說得對。

這是一個真正的愛馬之人。

他駕馭赤兔馬的時候,給她一種人馬合一的感覺。

赤兔馬仿佛不是一個單獨的坐騎,而是他身體的延伸。

理論知識講完,呂布才扶她上馬,道,「挺直身子,略微前傾,目視前方,不要慌張。放鬆,找到它的韻律,跟它一起律動。」

張禎在他的幫助下試了幾次,總算找到點感覺。

策馬奔騰還做不到,平平穩穩地行進倒是可以,小跑也勉強可行。

她覺得自己學得很快,呂布也誇她聰慧大膽。

張禎謙虛地道,「是大將軍教得好。」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這時代已經有了馬鞍馬鐙,減輕了馭馬的難度。

不過,馬鐙雖有,卻是掛在馬腹左側的三角形單蹬,並非後世常見的雙馬鐙。

為何如此?

不是因為冶煉技術不發達,鐵器、青銅器產出量低,純粹是因為單蹬的發明僅僅是為了輔助上馬。

要到東晉十六國時期,才有人順理成章地發現,馬鐙也能為騎兵提供穩定性,因而才有了雙馬蹬。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存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演化的過程。

張禎覺得這個過程可以縮短,遂對呂布提了建議。

呂布嗤之以鼻,「需要兩腳固定才能騎穩馬?那也配叫騎兵?」

張禎笑道:「大將軍騎術精湛,自然不需要。但軍中勇士都有將軍這般騎術麼?」

呂布想了想,決定回去試一試。

小道姑說得對,像他這樣的人不多。

況且,雙腳被固定在馬上,就意味著不用費力控馬,雙手就有了更多的力氣。

打起仗來會更痛快。

張禎趁勢問起他當年學騎馬用了多久,呂布輕描淡寫地道,「這玩意兒還要學?」

張禎:......可惡,這波被他裝到了!

第34章 擊鼓一百,出者無罪,不出者斬

這一日,郿塢終於到了。

呂布列陣塢前,銅圍鐵馬,甲冑森嚴。

前面一排騎兵扛著飄揚的戰旗,旗有三種,一種書「漢」,一種書「大將軍呂」,一種書「奉旨討逆」,字形都很碩大,遠遠的就能辨認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