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合張禎之意。
第240章 天上掉下的大餡餅
「蒲師兄煉鋼,不知用的什麼爐?」
張禎笑問道。
蒲象與台舒對視一眼,謹慎地道,「張師妹有何指教?」
他記得台舒說過,張師妹那一支,可能得到墨家鉅子的遺澤,技藝極多,若能得她指點,可少走許多彎路。
張禎做思索狀,「我家先師,曾留下一張圖紙,說能煉出好鋼。」
命人取紙筆,現場畫出宋朝高爐。
兩頭細,中間粗,像個腰鼓。
為何畫宋朝的?
因為宋朝的冶煉技術、生產規模,是中國古代冶煉的巔峰,宋神宗元豐年間的鋼鐵產量,比八百多年後歐洲各國的產量總和還要多。
產品質量也能得到保證。
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改良了高爐冶煉法。
鋼由鐵中來,這是個常識。
由鐵變鋼,關鍵點在於碳含量。
生鐵由鐵礦石燒出,是粗製鐵,含碳量大於2%。
熟鐵更進一步,以生鐵精煉而成,含碳量約在0.02%以下。
鋼則是含碳量介於0.02%至2.11%之間的鐵碳合金。
所以煉鋼,其實就是不斷減少鐵礦碳含量的過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就用海綿狀的塊煉鐵,再過熱滲碳、反覆鍛打,煉出了滲碳鋼。
即百鍊成鋼。
到了西漢時期,煉鋼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懂得了炒鋼。
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炒鋼冶金技術。
之後又發明了用於煉鋼的熔爐,到宋朝時期,已發展得相當成熟。
腰鼓造型能使熱氣分布均勻,節約燃料,延長爐牆壽命。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台舒是內行,蒲象更是內行中的內行,一見高爐圖紙便被吸引住,接過來仔細觀看。
張禎:「還有一個小玩意兒,有助於火力。」
說著畫出木風箱。
這物件在現代農村很多,但漢朝還沒有,最早見於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雖是小東西,卻非常實用。
台舒聽她說明原理和用途,忍不住埋怨道,「張師妹,為何不早告訴我?」
此物他也需要吶!
張禎:「呵呵,沒想起來。」
是真沒想起來,今日說煉鋼才想到的。
台舒有點酸,「蒲師弟一至,你就想起來了!」
張禎:「......台師兄恕罪,我絕無厚此薄彼之意,真是一時忘記!」
真正的端水大師,絕不能讓某一方感覺到偏心。
如果有人已經感覺到了,就得儘量彌補。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