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陳二人鄭重應了,按照張禎所教,每日準備教案。
他們的教案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有實物實操。
墨家內部一片歡騰,農家卻是驚多於喜。
氾先結結巴巴地道,「讓我去太學授課?不不不,我不會!」
他雖有家傳,也只是個老農,哪配去太學。
光是想想那場景,他就喘不上氣。
張禎又去找衛成。
衛成腳一軟,扶著門苦笑道,「千歲娘娘,你高看我了,我一個泥腿子,怎麼敢在那麼多貴人面前說話!」
其實他已經有了官職,但內心深處,覺得自己還是農夫。
張禎見他如此,也勉強不得,看向胞兄張五郎。
張五郎一拍胸脯,「妹妹放心,還有我!」
講別的他不行,農學麼,他現在略有心得。
張禎莞爾一笑。
又從課農司找了兩人,都授為太學博士。
她非要在太學設置農學,一是為了彰顯朝廷重視稼穡農桑,二是為了讓未來的官員們知道,農耕不易。
蔡邕還請了一位特殊的客座教授,孔融。
這等與文化相關的盛事,怎能少得了孔氏後人?
如果說蔡邕是文壇領袖的話,那麼孔融就是蔡邕之後的繼任者,又有姓氏加持,名望極高。
蔡邕與其是好友,早就去信說明,邀他來京。
孔融也十分關注此事,安排好北海事務,就帶著一群名士好友來了長安。
禰衡是他忘年交,兩人見面,自有一番感觸。
當年禰衡來大將軍府,是孔融舉薦的,孔融還拜託蔡邕照拂禰衡。
蔡邕初期也想照拂的,奈何禰衡太狂太癲,實在說不到一塊兒,並未成為另一對忘年之交。
孔融還專門拜訪了張禎,兩人相談甚歡。
第413章 皇姐,天下盡歸漢土之後,又該怎麼辦呢?
張禎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語如珠、言談有趣的灑脫學者,並非蔡邕那種風格,更近於禰衡。
難怪兩人能成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張禎,則是智慧通達,神韻天成,氣度不凡,簡言之,負擔得起大漢朝堂。
對彼此的印象都極好。
張禎還帶他去皇莊實驗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號。
又告訴他,北海三號有望成為最高產的稻種,惠澤天下。
而這都是因為他當初送來了野生稻穀,他於社稷、於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著實驗田中正處於灌漿期的稻穀,先是大笑,後是大哭,繼而又拍手大笑。
張禎知道這是名士風範,穩得住,陪同的氾先、衛成、張五郎卻以為這老頭犯病,嚇了一跳。
離開皇莊時,孔融拍著張禎的肩,笑道,「世間多豪傑,多英才,真正在意民生疾苦的,唯子一人!」
張禎正色道,「先生若不在意民生疾苦,那年又怎會送野稻?」
孔融由衷嘆道,「我比不得你!」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