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1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軍府也自有一套體系,含戍衛、開拓之職,節制天下兵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負責皇室事務,由內閣監管。

之後張禎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陳群、諸葛亮等人,修訂《大漢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確了官制、君權。

並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權利和義務。

如何算是違法、違法又該如何,全都做出了規定。

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大漢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發到縣級官府,令各級主官用心研習。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紙張的成本,並且推出了印刷術,用紙不可能這麼奢侈。

等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經結束了。

跟著張禎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課農司進修了一年,學習了各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年初回了部落,指導那一片越民精耕細作。

張禎休息幾日,叫來諸葛亮,跟他說是時候組建商隊前往西域了。

這事兒,此前她就提過,諸葛亮也順著她的思路想了許多。

還跟文和先生討論過幾次。

現在阿姐讓他任商部尚書,明顯是要有大的舉動,他也有所預料。

所以三言兩語就溝通完畢,回官署做事去了。

商隊的意義當然不只是行商,否則為何讓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

這分明也是在開疆拓土。

諸葛亮很懂。

三個月後,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大型商隊,由法正率領,向西域進發,呂布派出兩千精銳充當護衛。

貨物種類繁多,有鹽、布、絲綢、蜀錦、瓷器、茶葉、脂粉等等,但鐵器及各項技術嚴格管控,半點不許外傳。

諸葛亮本來也想去,張禎沒答應。

還有一大堆事兒呢,哪能讓他走。

委任他為啟民特使,代替學部去各州、郡、縣建學校。

縣級建小學,郡級建中學,州級建大學。

最高學府則是京城的太學。

每年有兩次考核,分優、良、差三等。

優等免除各項費用,還以資鼓勵,給獎學金。

良等免學費、書本費,但要交食宿費。

差等所有費用都要交。

不過小學除外,小學三年,不收任何費用。

具體建多少、怎麼建,由諸葛亮調查後與學部商議決定,到時告知她就行。

所需資金,就從前兩年世族身上搜刮出的那筆橫財支出。

此事龐大繁瑣,學部那幾位,誰都不像是能做成的樣子,唯有諸葛亮讓她放心。

她自己也很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