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88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過,心學晦澀難懂,張居正平日也不跟他說這些,他對此了解甚少。

所以,他決定繼續聽下去。

另一邊,羅萬化又道:「但龍溪先生認為: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

朱翊鈞又問馮保:「龍溪先生是誰?」

「王龍溪,王畿,陽明公嫡傳弟子,也是心學浙中學派的代表。」

馮保又提起個名字:「殿下可記得唐順之。」

「記得!他是戚繼光將軍的老師。」

唐順之有一本著作,名為《武編》,戚繼光橫掃倭寇的鴛鴦陣,正是由此得來,並加以改正。朱翊鈞在《紀效新書》中看到過。

此人二十二歲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文能治國,武能抗倭。精通天文、地理、數學、曆法、兵法及樂律。

朱翊鈞對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之前解除海禁那件事,他翻閱大量奏章,發現早在嘉靖三十九年,唐順之就曾上疏朝廷,請求復開浙江、福建、廣東三省的市舶司。

不過沒多久,唐順之就在一次海上巡洋的時候,染病離世。

馮保在他耳邊說道:「唐順之是王畿的學生。」

朱翊鈞點點頭,明白了,又是一位心學傳人。

另一邊,張元忭說起了一件往事:「嘉靖六年,陽明公即將赴廣西征討叛亂。龍溪先生與緒山先生就對此有過爭論。」

朱翊鈞又回頭去看馮保,馮保知道他要問什麼,不等他開口,就說道:「緒山先生就是錢德洪,也是陽明公的弟子,與龍溪先生齊名。」

這邊在講心學,吸引了旁邊桌的注意,不一會兒,就有好幾個人圍了過來。

「龍溪先生質疑了陽明公的四句教,認為一切皆由心之體而來,那麼,既然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知、物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但緒山先生認為天命之性源於《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心體就是良知,本無善惡,但人有了私慾,意就有了善惡,就需要格物致知,讓心體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

「二人就此爭論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便向陽明公請教。」

有人問道:「陽明公如何說?」

朱翊鈞回頭,這才發現,周圍已經聚集了好多人。

「陽明公說道:我即將遠行,正要與你二人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互為用,不可各執一邊。」

「人分兩種,一種是利根之人,心體本就通透,一點就明,一悟本體即是功夫。龍溪先生的領悟適合教化利根之人。對於心體被私慾蒙逼的普通人,就應該像緒山先生所說,在意念上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

「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上下皆可引入於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