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笑道:「殿下放心,文淵閣管飯。」
文淵閣確實管飯,每天大臣上朝時的早餐,文淵閣、翰林院等部門的午餐,都由光祿寺負責準備。
那四個胡餅送不出去,朱翊鈞只好帶回清寧宮,自己吃了。
這個秋天,朱翊鈞主要關注三件事情,第一,是戚繼光在北邊練兵的事宜,第二,是海瑞在應天做巡撫,對當地的治理。第三,是兩廣叛亂。
從呈上的奏章來看,這三件事,沒有是一件順利的。
首先是戚繼光,隆慶詔令他總理薊州、昌平、保定、遼東四鎮練兵事務,其地位與四鎮總督相同,總兵官以下悉受其節制。
可問題是,人家薊州本來就有一名總兵,詔令只說總兵以下受其節制,又不包括總兵。
更何況,薊州總兵郭琥,那也是在河套地區與韃靼交手數次,立下無數軍功,憑著硬仗升上來的,又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兩個人無法統一號令,皆向朝廷上疏,陳述自己的想法。
兩員大將互相掣肘,那肯定是好不了了,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先徹底解決他們倆其中之一。
於是,關於戚繼光和郭琥,內閣和兵部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戚繼光是空降,郭琥鎮守北方多年,朝廷理應支持後者。
張居正卻持不同意見,戚繼光在東南的戰績有目共睹,他的領兵能力毋庸置疑。
雙方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在隆慶面前吵了好幾次,也沒吵出個結果來。
這天,諸位大臣又在乾清宮討論此事,朱翊鈞也在。
張居正雖然堅定不移的支持戚繼光,但他很少站出來與同僚爭得面紅耳赤,這是高拱表達己見的方式,不是他的。
於是,隆慶面前,和高拱爭論不休的是李春芳、郭乾。
李春芳作為首輔,他一直秉承著徐階的意志——恢復舊制。
他處事和他的性格一樣,圓滑,中庸,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非常保守,不建議短時間內大量募兵,不贊成對邊防進行大規模改革,不同意每年增加巨額軍費。
因此,他更傾向於向以前那樣,修建長城來抵禦蒙古人的侵略,但凡能防守,就絕不進攻。
高拱和張居正對他意見很大,對他這種想法更是嗤之以鼻。
本來內閣一直都由首輔說了算,但自從高拱重回內閣,他就保持了自己以往的作風——專門跟首輔對著幹。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