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聽到這種言論十分震驚,這還不戰,難道要等人家打到京師再戰?
轉念一想,嘉靖二十九年,韃靼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下,不也有嚴嵩「塞上打仗,敗了可以掩飾,京郊打仗,敗了不可掩飾,俺答不過是掠食賊,飽了自然便去。」的經典言論,有人主張不出兵,倒也不奇怪。
但這一次,隆慶卻沒有猶豫不決,這個從弘治朝開始延續四朝的叛軍,當下必須解決,無論付出什麼代價。
於是,問題從打不打,變成了誰去打。
高拱提議從各處調兵,由兩廣總督李延負責。理由也很簡單,李延在兩廣地區多次與叛軍交手,對韋銀豹非常熟悉,由他來負責這次平叛,再合適不過。
但張居正卻推薦了另一個人——江西按察使殷正茂。此人以前是個言官,兵科給事中,當年因為彈劾嚴嵩的親戚,又勸諫世宗不要沉迷齋醮,差點挨了頓廷杖,然後就被外放了。歷任廣西、雲南、湖廣兵備副使,再遷江西按察使。
朱翊鈞還在世宗身邊的時候就明白一個道理,這些大臣,絕不會平白無故舉薦官員,單純看重其能力和人品的,有,但不多。
絕大多數都是沾親帶故,要麼是學生,要麼是同鄉,要麼是同年,要麼沾親帶故。
朱翊鈞不用查也知道,這個李延,必定是高拱的人。那殷正茂,就應該是張先生的人。
這個殷正茂的履歷聽起來實在不值一提,一個言官,他能領兵打仗?似乎李延看起來更靠譜一些。
自從高拱重回廟堂,隆慶對他可謂是信任有加,大事小情,凡是高拱和別人的意見相左,那必定是按高拱的意思來。
高拱本身性子急、脾氣爆,獨斷專橫、說一不二,李春芳這個內閣首輔都快被他擠兌成了吉祥物,陳以勤、殷士儋、趙貞吉等人更是敢怒不敢言。
既然高拱推薦了李延,隆慶自然沒什麼好說的,即可命兵部開始調集兵力,籌備糧草,下旨讓李延負責平叛。
內閣大臣退下之後,朱翊鈞來到到隆慶身旁:「父皇。」
隆慶摸摸他的腦袋:「鈞兒想說什麼?」
朱翊鈞說:「我覺得那個李延……不合適。」
隆慶向來都會認真聽取他的意見,從不因為他年紀小而輕視他:「怎麼不合適?」
朱翊鈞說:「他至少做了三年兩廣總督,就像高閣老說的,與叛軍交戰多次,這麼久以來,非但沒能平定叛亂,反而讓人打到了首府,那我只能想到兩種可能。」
「哪兩種?」
「第一,他沒這個能力,第二,他在養寇自重。」
「不管是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李延都不適合負責這次平叛。」
隆慶又道:「你認為殷正茂更適合?」
朱翊鈞誠實的搖了搖頭:「我也不知道殷正茂合不合適,但他是張先生推薦的人,那就一定有他的理由,不如咱們叫張先生回來,再問一問。」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