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是很尊敬他這位陳先生的,雖然陳以勤話說得體面,但隆慶心裡也知道,其實他乞求致仕的真正原因是與高拱不和。
事實上,當年在潛邸,他倆同為裕王講官,齊心協力保護裕王,其實相處還挺融洽。
好不容易把裕王扶上皇帝寶座,他們也順利進入內閣,權力爭奪下,矛盾逐漸顯現。
陳以勤一直以來保持中立,在徐階和高拱斗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沒有站起出來為任何一方說話。
但從政治理念來講,他更偏向保守派,且不提恢復舊制,就算推行新政也應該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把天底下掌握大多數財富和土地的地主都得罪了。要知道,他們手裡有錢,要造反可比一窮二白的老百姓可怕多了。
正因為他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獨立的思考,幾次三番對高拱激進的言論嗤之以鼻,更重要的是,在徐階這件事上,他也不贊同高拱趕盡殺絕的做法。
既然徐階已經走了,聖上念及他在兩朝交替之際,穩定政局有功,不想深究。
你高拱卻窮追猛打,說什麼「偽造先帝遺詔」,遺詔第一條就說讓裕王即位,你卻說是偽造,言下之意,難道是皇位繼承著另有其人
其心可誅!
聖上說「不甚解」不追究此事,還真以為是護著徐階,那是護著你高拱。
自從再次返京,深得隆慶信任,高拱愈發飛揚跋扈,容不得別人一絲一毫的違逆,陳以勤這樣的自然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兩個人矛盾不斷加深,高拱還曾扣下過陳以勤上呈隆慶的奏疏。
陳以勤被排擠得愈發厲害,他心裡清楚,再這麼下去,高拱就該組織手底下的言官彈劾他,到時他連全身而退的機會也沒有,不如趁此致仕,還能回鄉過幾年清靜日子。
隆慶也挽留過陳以勤,但後者堅持要走,他也不再強求。君臣這一別,便再沒有相聚之日,又閒聊了幾句。
隆慶問陳以勤:「陳先生回鄉之後有何打算?」
陳以勤說道:「臣的家鄉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那裡曾經有一座西橋,是南充縣前往成都府和重慶府的要道。三十年前,橋塌了,南充百姓進出極為不便。」
「臣返鄉之後,想組織鄉里重建此橋。」朱翊鈞就坐在旁邊,看他七十歲,走路都不大利索的樣子,退休回家還能有此雄心壯志,不由得心聲佩服:「陳閣老既想做,便大膽去做。說不得哪日我與父皇遊歷蜀地,能看到你主持修建的西橋。」
陳以勤沒想到他會這麼說,又驚訝又感慨,眼前坐著的,是現任天子和下任天子,怎麼會離開京師,去到偏遠的西南地區。
陳以勤成為內閣被高拱排擠走的第一個,但卻不是最後一個。
高拱始終沒有放棄過要徹底整死徐階,在不久的將來,又讓他抓住了機會,此時仍舊沒有一個了結。
廣西的戰事,說是不出一月,就能平定叛亂,實際卻並沒有這麼輕鬆。
俞大猷親率大軍殺得叛軍節節敗退,韋銀豹退至潮水,負隅頑抗,用滾木和擂石殺死大量官軍。大明官軍見久攻不下,相持月余。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