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8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戚繼光的刀刀身更長、更窄、弧度更大,刃薄脊厚,從重量和色澤就不難看出,所用精鐵和鍛造技術也要好出一大截。

按照大明現在的鍛造技術,並非造不出這樣的刀,只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很難大規模量產。

而戚家軍都裝備著這樣的軍刀,看來,薊鎮每年及百萬兩白銀的經費不是白花的。

朱翊鈞問戚繼光:「刀為何要這麼改?」

戚繼光答道:「臣當年在浙江抗倭,發現當地士兵懼怕倭寇,實則是懼怕倭人手裡的倭刀。」

「倭人對他們的刀也非常寶貝,人死了也要將刀奪回來。」

「臣便研究之後發現,倭刀的確更鋒利,實戰中也更能發揮其威力。所以,根據倭刀改造了這把軍刀。」

朱翊鈞道:「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這是歐陽修歌頌倭刀的《日本刀歌》,倭刀源於唐刀,卻在宋代就已超越我們,如今,更是拉開不小的差距。」

他把刀還給戚繼光:「軍刀夠用就行,再鋒利的刀劍,也不過是短距離近身拼殺,哪裡比得上火器的威力?」

他自己就是個習武之人,但也明白「武功再高,也怕子彈」這個道理。

冷兵器發展到現在,已經到達巔峰,再怎麼卷也卷不出新花樣,不如換個賽道,研製和大規模裝備殺傷力更大的火器。

戚繼光驚嘆於他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見,其實,這都要歸功於馮保,十多年來在他身邊,給他講故事,和他一同讀書學習,潛移默化對他的影響。

接下來,是軍士們展現騎射和武藝,朱翊鈞也讓他帶來的人下去跟人家比試了一番,有輸有贏,錦衣衛不算丟人,京營軍士被戚家軍完虐。

朱翊鈞還不忘對戚繼光提要求:「你最擅長練兵,薊鎮的兵練好了,也別忘了京營的兵,這可是你當年在奏疏中承諾的。」

戚繼光抱拳笑道:「一定!一定!」

第二日,朱翊鈞又在譚綸和戚繼光的陪同下,參觀了他們的輜重營、造車營和神機營。

戚繼光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比朱翊鈞更清楚火器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火器的研究。

回京的前一天,朱翊鈞又在薊鎮轉了轉,到縣衙去查了查當地的鹽稅。

張居正在內修守備中提到:「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

儘快恢復鹽政也是保障邊境物資的重要環節,對於鹽引,朝廷也做出了明確規定,不許任何人乞求,也不再封賞,必須通過為駐守在邊關的軍士運糧獲取。

到了行宮,有人給馮保送來一張帖子,馮保看後笑了笑。

朱翊鈞好奇心爆棚:「什麼東西,這麼好笑,給我也瞧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