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倒也不都是瞎編,畢竟安陸現在還有興王府,他那位素未謀面的太爺爺還葬在那邊。
其中那個說自家向聚合堂捐銀的人將信將疑的看著他,見他生得俊逸不凡,神色懇切,不像說謊。但還是問道:「你主修哪一派?」
王學七派,朱翊鈞較為熟悉的一個是以聶豹、徐階為代表的江右學派,一個是王畿、錢德洪為代表的浙中學派,正好一左一右。
但他心念一動,給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那自然是泰州派。在下初聽心齋先生的:『滿街都是聖人』,『人人君子』驚為天人,雖然先生已逝,但在下聽聞夫山先生四處講學,教化世人,若能聽一聽他的講學,此行無憾。」
心齋先生是王守仁的學生之一,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夫山先生正是何心隱。
朱翊鈞對王門心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就是單純的想去湊個熱鬧。
他之所以提到泰州學派,也是因為你此次講學的人正是何心隱。
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狂熱的心學,朱翊鈞坐下來與二人暢聊了好一陣,才讓對方大小顧慮,答應帶上他一起去見世面。
聊完之後,朱翊鈞出了一腦門汗,一來,正午時分,太陽毒辣,二來,再聊下去他要露餡了。
他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場普普通通的講學,自己只是前去湊個熱鬧,沒想到,在這場講學中,他不但結識了好幾位飽學之士,還遇見了一位多年未見的故人。
作者有話要說
我忘了在哪裡看過,張居正其實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貌似叫張道修,還有一個叫啥不記得了。
第 229 章 三日後,朱翊鈞去...
三日後,朱翊鈞去德安府聽講學,張嗣修和張懋修要跟著,朱翊鈞不讓,叫他們留在府中準備考試。
張簡修和張若蘭倒是不用科考,無事可做,跟著他一起去湊熱鬧。
泰州學派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們認為不是只有讀過書的士人才能做聖人,販夫走卒、引車販漿通過悟道皆可成聖。
創立者王艮是個商販,十九歲拜謁孔廟,認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聖人者可學而至也」,遂開始讀書,三十八歲拜師王守仁。
他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認為聖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泰州學派每次講學,聽課的人數眾多,且各行各業都有。
朱翊鈞聽那倆書生閒聊,還以為入會的門檻很高,其實也就是捐贈些銀錢,這些錢用於何心隱在老家創辦的一家書院的日常開支。
何心隱上來就批判了周敦頤的無欲說,周敦頤的觀點人做到無欲,才能答道聖人的境界。何心隱則反駁道:想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本身就是一種欲望。
另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不是說無欲,乃是欲「不欲」的意思,「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不是說無欲,而是欲「不逾矩」。
何心隱的觀點是,人應該對自己的裕王有所節制,才能不損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朱翊鈞低聲問張若蘭:「妹妹以為如何?」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