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23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王崇古又道:「當年,太祖高皇帝下令,將澎湖列島漁民遷回福建,隨後頒布禁海令,規定片帆不得入海。」

朱翊鈞問:「這兩百年間,禁海令管用嗎,真的沒有片帆入海嗎?」

一切違背經濟利益的禁令終究抵不過老百姓那顆想要發家致富的心。

別說普通百姓,永樂年間,成祖命三寶太監七下西洋,才弘揚國威,增進交流,傳播文化都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賺錢。

隆慶時期,僅僅開了月港這一個小小的港口,每年就有高達上百萬輛白銀流入大明。

王崇古回道:「兩百年間,已經有數萬居民輾轉去到澎湖列島定居,在那裡開墾、捕魚為生。」

數萬人在島上繁衍生息,到現在,少說也有十數萬人,破具規模。

朱翊鈞說道:「事實證明了,這些海島適合人們生活居住,既然攔不住,為什麼要攔?」

「讓胡守仁率領水師在澎湖列島以及周圍海域布防,務必比浙江、福建更為嚴密。」

「此地是我大明的領土,周圍也是我大明的領海,島上百姓是我大明子民。讓他們放心耕種,出海捕魚,朝廷必定派遣重兵保護他們。」

經內閣、吏部和兵部商定,先在澎湖設立衛所,並在此駐防,抵禦海上殘餘賊寇,時機成熟,若有必要,再設立州府。

這時候,戶部和一些科道官卻提出反對意見,理由顯而易見——需要花費大量銀子。

這一點朱翊鈞也想到了,他也和張居正商量過。既月港之後,朝廷又增設了廈門港,改市舶司為海關,設置進出口關稅。

沒有錢,好辦,再多開一個海港就是了,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適合開闢為港口的海岸多的是。

朱翊鈞遲遲沒有開放這些海港,不是因為受祖制約束,而是因為大量白銀湧入導致通貨膨脹。

他們可以通過海關,鼓勵民間商船大量從海外進口糧食、木材、磚土、鐵礦等等,平衡進出口貿易的差額,進一步限制白銀流入,用關稅和進口物資來加強對澎湖及周邊島嶼的管轄和布防。

朱翊鈞之所以要大力推進澎湖、基隆一代駐防,派遣重兵,裝備大明最先進的火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要儘可能將防線往外推,遠離大陸,進一步保護沿海居民不受戰亂侵襲。

其中,朱翊鈞還特別提到了一個叫釣魚嶼的地方,還有它周邊的數座島嶼。叮囑胡守仁,即使此地沒有居民,也要時刻關注,不允許任何日本、朝鮮、南洋、西洋人在此逗留。

記得很小的時候,馮保陪著朱翊鈞看胡宗憲的《籌海圖編》,特別圈出了澎湖、基隆、釣魚嶼等島嶼,告訴他,這是大明疆土,神聖不可侵犯,一定不能輕易丟棄。

直到長大之後,他才明白其中深意。因為太祖高皇帝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句話:「凡海外夷國,如……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後世子孫,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所以,後世皇帝,皆以此為準則,一旦發生戰事,打不過就丟掉,還自欺欺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