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長孫的團寵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84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明律法連刀槍劍戟都禁止普通百姓持有,更別提火器。所以,武進士的選拔也不針對普通百姓,而是必須在軍營服役的將士才能報名。

朱翊鈞也取消了募兵制這種類似僱傭軍的招兵模式,對陳舊的衛所制也進行了改革,改為在一定年齡內必須履行一定期限兵役義務的義務兵役制。

另一方面,由國子監、各地縣學、教諭負責,在全國各地興辦學堂。

學堂里也不止學四書五經,也學習算學、天文、地理等等。不僅涉及許多自然科學,也學外邦語言。

鼓勵大家讀書,但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將來能考功名入仕,而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

經過多年沉澱,大明無論是造船技術,還是製造火器的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什麼東洋南洋西洋,英國荷蘭佛郎機的海軍統統不敢在大明水師面前造次。

這些國家非但不敢進犯大明,連同整個南洋地區,但凡大明屬國,西方侵略者迫於大明帝國的威懾,也不敢輕舉妄動。

歐洲各國都在航海,到達一片新的大陸,就開始大肆劫掠,屠殺當地土著。

早在一百多年前,永樂皇帝就命人打造寶船,派遣三寶太監下西洋,帶回來不少好東西。在逐漸興起的大航海時代,又怎麼能落於任何?

雖然大明不劫掠不屠殺,去看看其他大陸有什麼好東西總是可以的吧。

於是,朝廷與東南一帶最大的船商曆時五年打造的豪華巨艦,其排水量按照大明的重量單位超過三百萬石,換算成西方的重量單位達到了兩千噸,上面裝備了最先進的大炮和火槍,經過羅盤改進而來的指南針,以及西方此時還尚未出現的望遠鏡。

大明的艦船不懼任何風浪,更不懼海盜。

而差不多大小的艦船,大明一共製造了三艘,還有更小一些,承擔不同功能的艦船大大小小數十艘,組成一支艦隊,準備遠航。

朱翊鈞正在發愁,派遣誰作為使者,率領這支艦隊遠行。有人卻主動站出來:「陛下,臣願受命前往。」

此人正是馮保。

「大伴要去?」朱翊鈞皺眉,有些遲疑,倒不是覺得馮保無法擔此重任,只是航海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他捨不得和大伴分別這麼久。

馮保有充分的理由說服他:「沒有人比我更適合。首先,我通曉佛郎機語。」

這些年來,不少西方傳教士活躍在東南沿海一代,帶來不少他們國家的發明。朱翊鈞還曾召見過一名葡萄牙傳教士,名叫利瑪竇,馮保和此人也有頗多接觸,葡萄牙語學得可好了。

語言問題,確實很重要。但是,現在的大明不是只有他一人會說葡萄牙語,朱翊鈞還有別的選擇。

「其次,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未來的大明最需要什麼。」

這才是最關鍵的,農業發展起來,全國人口數量和城鎮人口數量激增,人們掙脫土地的束縛,勢必要尋找新的發展。再加上朝廷興辦學堂,注重自然科學的教育和培養。可以預見,百年之內,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必將如約而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