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州歌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9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奏報里還說,南越貴族似與西涼人有勾連,甚至想暗害使團。好在義軍及時殺進王城,變相解了他們的困境。

話題立即轉向,裴相率先出言道:「兩軍交戰尚不斬來使,交禹王竟欲殺害使節,昏庸殘暴至此,無怪乎治下子民要反。但想來義軍比之逆軍兵力懸殊,所以才要向我朝借兵。依臣之見,這兩方內鬥得越久,越能削弱南越的國力,無論最後誰勝誰敗,都於我朝有利無害。所以兵要借,但借的方式與數量要適度。」

其實奏報一到,皇帝就召了政事堂商量。西北打起來,南疆不能再打,先前叫使團忍著也是為了能簽下和約,避免戰事。眼下對方內鬥起來,主動權重回己方手中,便是無形地緩解了壓力。

嬴淳懿昨晚沒進宮,但聽他老師說完,已知曉皇帝的決意,只道:「借也不能白借,義軍當政後,南越當向我朝稱臣納貢,徹底退出橫海。」

傅禹成說:「這是肯定的,但細則可以慢慢商量。」

此事說著就要這麼定下,兵部侍郎盛環頌卻站了出來,道:「長公主日前增援西北,才奏請徵發不久,一兵未征,卻要往外借兵,這軍費怎麼算?」

嬴淳懿:「無論借兵與否,南方軍都不可能調到西北或者牙山去,要麼鎮在橫海,要麼出兵南越。現下是南越人求著咱們借兵,一應耗費叫他們承擔,不累及國庫。又不必擔心南越人趁我西北起火,擾我南疆,有何不妥?」

盛環頌:「可南越人未必負擔得起啊,一群奴隸軍能有什麼積累?」

「若是負擔不起,不正好給了我們自取的理由麼?哪怕做成債務,也能作為日後拿捏的籌碼。盛大人要還是覺得不妥,那就少借些兵或者只援不打。」嬴淳懿看向邊上的人,「崔大人意下如何?」

崔連壁向御座拱手道;「借兵自然比開戰要好,具體的布置可交由顧大帥去決定。只是,陛下,徵兵不能再拖了。淨州戰況焦灼,兵員減損、軍械武器消耗極快,雩關現下囤兵不足三萬也是隱患。若再不準備徵兵,等現在的部隊打光了,拿什麼來頂?」

宣人沒有全民尚武的傳統,新兵征來是不能立刻服役的,要經過成體系的訓練,才能擁有集體作戰能力。但如今的局面,就算立刻拉一支新兵起來,頂多操練一兩個月就得頂上前線。戰力夠不上,還得拿人數去補。

兵部計較出的結果,這一輪徵兵的員額最好能有二十萬。

「二十萬?」才上任的戶部堂官驚訝得笑了,「二十萬兵員,所需糧草、甲冑、武器幾何,且不提。光是需要為之徵調的役夫,就涉及百萬之眾。這些人從哪裡來?若是田地里的壯丁都在此時拋下農事,夏忙沒人忙,秋收沒人收,賦稅減不減?冬天怎麼過?饑荒鬧起來,又拿什麼去賑災?」

這些都是戶部的責任,兵部是不管的。

崔連壁疾聲道:「壯丁服役去了,婦人可以下地,老人孩子也可以下地。都到這時候了,再想四面周全,那根本不可能啊。讓老百姓現在咬牙苦一苦,總比被西涼人打進來,流離失所的好啊?實在不行,一路一路地征,陛下,步調可以放緩些,但絕不能不動!」

廟堂之上沒有回音,陸潛辛問:「那崔大人以為,先從哪一路開始徵發?」

這卻是個難題。崔連壁臨場之言,沒有細思,稍後一想,卻不好推舉哪一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