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道:「妾去看過他了,臉上挨了幾下,都是皮外傷,並未傷筋動骨。這孩子挺乖巧,妾想升他為內府丞,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李治知她是為補償小吉,點頭道:「就依你吧。」
這時他也想明白了。
武媚娘先提武順幫忙的事,再說賀蘭敏之的事,是怕他真的撤了武順的誥命。
且不說武順是否真的幫忙,武媚娘在吐蕃之事上,盡心盡力,確為他分了憂。
這件事倒要酌情考慮一番。
他沉吟片刻,說道:「媚娘,以後不准賀蘭敏之再進宮,你姊姊的封號,就降為郡夫人吧。」
武媚娘道:「多謝陛下。」
次日清晨,明媚的陽光碟機散了前幾日的陰雲。
十二月的長安城,難得有這麼好的天氣。
今日是非朝日,一大清早,武媚娘便來甘露殿向李治辭行。
李治見她穿著粉紅色寬袖對襟衫,腰系石榴裙,肩披白色貂皮大氅,像是個官家命婦,別有一番美態。
武媚娘朝他福了一禮,道:「大家,那妾身去了。」
今日不用常朝,李治比平日更為清閒,他見武媚娘這幅模樣,也勾起幾分出宮的興致。
唐朝皇帝微服出行,並非罕事。
李世民就經常微服去大臣家裡,與他們聊天下棋,有時聽到哪裡有孝子、或高壽老人,也會去瞧一瞧。
唐高宗和父親不同,沒那麼愛動彈。
不過他也微服過幾次,去年廢王立武時,就和武媚娘一起去拜訪過長孫無忌。
所以當李治提出微服出去時,王伏勝、薛仁貴等人都沒說什麼,只分頭去做出巡準備。
薛仁貴找上金吾衛將軍王及善,兩人商議良久,定好皇帝安保措施,這才回奏。
一個時辰後,李治便走在了長安城大街上。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個感慨,長安城大街實在太寬敞了。
兩個里坊之間,足有一百多米寬,可供數十騎並行。
路面由黃土夯實,大街左右,是厚實的坊牆,牆外栽種著大量的榆樹和槐樹。
入冬時節,樹木都已枯萎,風一吹,嘩啦啦作響。
像這樣的大街,長安城一共二十五條。東西十四條,南北十一條。
這二十五條大街,將長安城分割為一百零八坊和東西兩市。
李治此時穿著一身白色圓袍,頭戴幞頭,披著白色披風,看起來像位赴京趕考的讀書人。
武媚娘跟在他旁邊,依然是那副命婦打扮,只臉上多了面巾,更添幾分朦朧之美。
兩人身後跟著薛仁貴、王伏勝和張多海。張多海還拉著一輛馬車。
在他們四周,數十名千牛衛喬裝打扮,暗中保護。
更遠處還有一隊金吾衛騎兵,由王及善親自統領,看似巡邏,實則與李治保持著五百步左右的距離。
武府位於平康坊南街,距離皇宮並不甚遠,況且現在離壽宴還早,李治二人悠悠閒逛。
沿著大街一路南行,經過一處十字街口時,忽見一支馬隊策馬奔來。
馬上之人高鼻深目,奇裝異服,顯見都是外邦人士。
李治曾看過戶部奏章,長安城外國人極多,有公驗的超過五萬,黑戶更不計其數。
這一路上,也確確實實瞧見不少外邦人。
有金髮碧眼的秦人(唐人稱呼羅馬帝國和附近地域為大秦),披著黑袍的大食人,五短身材的倭人,甚至還有魁梧雄壯的黑人。
然而,大部分外邦人在長安城都非常規矩,謹小慎微。
這支馬隊卻不同。
馬上之人極為跋扈,揚鞭策馬,放聲大笑,仿佛在自己國家一樣。
李治眉頭一皺,問:「那些是什麼人?」
薛仁貴打量了一會,道:「應該是吐蕃人。」
李治和武媚娘對視一眼,都想到此次出行,就是為了對付吐蕃,這可實在太巧了。
張多海哼了一聲,道:「這幫蠻夷子真不知禮數,在咱們大唐也敢如此放肆!」
薛仁貴沉聲道:「他們也許並非不知禮數,而是驕縱自大。」
張多海笑道:「薛護衛說笑了,吐蕃是大唐屬國,有何資格在我大唐面前自大?」
他正說的得意時,冷不防被武媚娘掃了一眼,趕忙低下頭,不敢作聲了。
王伏勝忽然道:「咦,真箇巧了,他們也去平康坊。」
李治抬頭一瞧,只見吐蕃馬隊拐入前面一個熱鬧的里坊,心中一動,暗道:「原來那裡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康坊。」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