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兩儀殿論戰
次日,清晨。
李治穿著朝服,離開甘露殿,坐著御,來到兩儀殿偏殿。
臨近辰牌時分,禮儀官過來通報,群臣已列班進殿,李治這才進入大殿。
李治在寶座台坐下後,群臣按照朔望朝禮儀,朝李治下拜。
禮畢,李治朗聲道:「今日朝會,只為商議一事。薛仁貴在咽城打了一場勝仗,卻又殺了大量降兵,該如何處置,眾卿盡可暢所欲言。」
宇文節快步出列,大聲道:「陛下,本朝自高祖以來,施行羈摩政策,此制源於秦漢,盛於本朝。」
「武德二年,高祖下詔,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懷柔遠人,義在羈糜。」
「本朝憑此制度,方有如今興盛海內,四方臣服的局面。薛仁貴暴虐殺降,
有違祖制,縱有功勞,難以抵消罪過,應該嚴懲!」
他顯然有備而來,洋洋灑灑說了一大筐話,還將李淵搬了出來。
李治點頭道:「不錯,戰場殺降,確實有違天和。'
韋弘機出列道:「臣以為應該將薛仁貴削職為民,永不錄用!」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雯時間,一大群世家派官員全部出列。
他們憋了很久的氣,如今有祖製做靠山,自然要盡情發泄出來。
尉遲恭大聲道:「殺幾個胡人就要定罪?當初平定中原時,高祖下詔,平薛舉之初,不殺奴賊,致生叛亂,若不盡誅,必為後患。後來打河北時,不也殺了很多降兵嗎?」
韓璦道:「當時天下未定,與現在情況不同。」
程知節哼道:「當時和現在確實不同,當時殺的是漢人,現在殺的是胡人。
蕭銳道:「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應迅速解決邊境爭端,不應招使異族怨恨,導致四方大亂。」
李淡淡道:「蕭寺卿錯了,異族怨恨,未必敢向咱們吡牙,本朝軟弱,才會招致戰爭。」
蕭銳搖頭道:「哪有這個道理。」
高侃朗聲道:「李公說的是事實,我大唐對東突厥採取猛打之策,對西突厥則是安撫。」
「這些年來,東突厥安分守己,縱有叛亂,也不會得到其他部落支持。反觀西突厥,一族叛亂,各族響應,從未休止。」
文臣武將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爭的不可開交。
李治只說了句開場白,表明態度後,就一言不發。
雙方見皇帝不開口,以為皇帝正在猶豫,更加奮力辯論,直爭的口乾舌燥,
氣喘吁吁。
李治默默觀察,發現文官之中,除劉仁軌外,幾乎都認為薛仁貴有過錯,包括上官儀、李義府等人。
武將之中,胡族將領則都安坐席,沒有替薛仁貴說話。
不知過了多久,王伏勝來到李治身邊,低聲道:「陛下,周智度已進宮了。」
李治心中一振,朗聲道:「眾卿暫時止聲,周智度已從前線回來,大家聽聽他的說法。」
周智度是薛仁貴的副將,擔任側總管,也參與了攻打咽城之戰。
隨著旨意下達,他大步進入大殿。
李治朝他看去,只見他四十多歲年紀,風塵僕僕,面容憔悴,顯是跋山涉水而來。
「臣周智度,拜見陛下。」他叩首道。
李治道:「周卿來的正好,朝堂之上,正為薛將軍之事爭論,朕好生難以決斷,還請周卿告訴朕,到底是什麼原因,迫使薛將軍殺降?」
周智度肅然道:「回陛下,殺降並非薛將軍一人決定,我等都一致擁護-——·
業宇文節冷哼道:「那你們都有過失!」
周智度瞪了他一眼,正要說話。
李抬手道:「不必爭辯,周將軍,你把此戰詳細情況,和大家複述一遍就是。」
周智度點點頭,低沉著聲音道:「陛下,諸位同僚,我軍是於三月十六日,
抵達咽城咽城位於庭州西北方向,金山以南,是突厥小牙城。
薛仁貴命斥候查探一番後,得知附近並無援軍,便準備下令攻城。
一名副將說:「將軍,咱們只有三萬步軍,敵軍卻有四萬多守軍,而且多半是騎兵,不如等後續部隊抵達,再攻城不遲。」
薛仁貴道:「你們都是這樣想的?」
眾將都出聲附和。
程知節手下的兵是關中兵,在大唐所有軍系之中,最為驕縱,出了名的驕兵悍將。
薛仁貴若非在吐谷渾打了一場大勝仗,這些將領只怕就不是勸說,而是跟他甩臉子。
薛仁貴皺著眉,一言不發。
便在這時,一人出聲道:「末將同意攻城。」
薛仁貴轉頭一看,出聲的是側總管周智度。
周智度是程知節心腹,在關中軍中威望不低,然而卻依然鎮不住眾將,立刻有人出聲反對。
「周將軍,你也跟突厥人打過不少仗,應該知道,突騎施部最難纏,咱們只有三萬步兵,又要攻城,勝算只怕連五成都沒有!」
周智度道:「咱們這支步軍,何曾怕過騎兵?」
唐軍步兵戰鬥經驗豐富,且對突厥人有心理優勢,縱然步兵對騎兵,也能穩住陣型,一點不慌。
那將領道:「我沒說打不過,野戰的話,他們肯定沖不開咱們陣型,可攻城的話,敵人打開城門,衝殺一陣,可不好應對。」
周智度道:「你不用怕,城中突厥人早已喪膽,不敢跟咱們硬戰。」
那將領道:「你如何知道?」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