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昭陵獻俘
臨湖殿是太極宮內景致最好的宮殿之一。
七月炎炎,天氣酷熱。
李治最喜歡站在臨湖殿北面的觀湖台,憑欄眺望北面的南海池。
迎著水面,清風徐徐,讓人心情極為舒暢。
薛仁貴來到皇宮時,李治便在觀湖台欣賞風景。
他命內侍將薛仁貴引到觀湖台,又命王伏勝提前準備好御酒。
「薛卿,你這次北征,打出了我大唐的威風,沒有令朕失望,來,朕親自敬你一杯。」李治微笑道。
薛仁貴彎腰接過酒杯,待李治喝完之後,才將杯中酒喝下,拱手道:「臣在咽城,迫不得已...」
李治擺手道:「此事情有可原,不必再提。」
薛仁貴應了聲是,道:「陛下,臣這次急忙返回長安,其實是有要事向您匯報。」
李治走到欄杆前,抬頭望著湖面,只見一隻水鳥從天空俯衝而下,「噗通」一聲,叼起一條魚兒,又飛到空中。
「說吧,是什麼事?」他悠悠的說道。
薛仁貴來到他身後,道:「碎葉城以西的突厥部落之中,有幾個部落不見了。」
李治微微一愣,側頭道:「不見了?」
薛仁貴道:「是的,碎葉城以西,水草有限,咄陸部和弩失畢部為爭奪水草,激戰一番,結果咄陸部敗走,向西北的恆羅斯城方向去了。然後便不知所蹤。」
其實說起來,咄陸部敗給弩失畢部,就是因為薛仁貴將咄陸部最強的突騎施部給打殘了。
李治捏了捏下巴,道:「莫不是和當年的匈奴一樣,西遷了?」
薛仁貴道:「很有可能,恆羅斯以西,有石國、安息國、火尋國,他們都派使節來到安西都護府,希望我大唐約束突厥人,讓他們返回舊地。」
李治哈哈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突厥人要西遷,咱們怎麼阻止?還能追過去不成?」
他想到突厥人西遷,很可能把中亞攪亂,心中反而有幾分喜悅,擺了擺手。
「不必管他們。」
薛仁貴道:「是。」
李治轉過身,靠在欄杆上,朝薛仁貴問道:「賀魯被俘後,是什麼反應?」
薛仁貴皺眉道:「他似乎知道必死,態度極為狂妄,說了很多大不敬的話。倒是他兒子運頗有乞降之意。」
李治笑了笑,道:「那很好啊,朕就怕他一下子就順服了。」
薛仁貴愣了愣,不太明白李治這話的意思。
李治緩緩道:「薛卿,你這次親自與突厥人打了仗,對他們有什麼印象?」
薛仁貴想了想,道:「臣與突厥人接觸之後,發現他們似乎比高句麗、吐蕃人更加凶蠻,完全不像曾歸附過咱們的樣子。」
李治點頭道:「說的很好,那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薛仁貴搖了搖頭:「臣想不出。」
李治走到一旁的石凳上坐下,又伸手示意薛仁貴也落座,緩緩說道:「在朕看來,有兩個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第一,是文明差異。」
「文明——差異?」薛仁貴重複了一遍,似乎覺得這幾個字有些口。
李治道:「咱們中原一直是農耕文明,高句麗、吐蕃都是半農耕文明,而突厥是遊牧文明。」
「突厥人放牧產出,能養活的人口很少,只要他們人口多了之後,便養不活自己,只能四處劫掠。」
「對農耕文明來說,強大之後追求的是安穩,然而對他們來說,強大之後就會四處征服,搶奪水草牧場,才能養活更多人口。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不可能永遠臣服大唐。」
薛仁貴仔細琢磨了一下,道:「陛下,臣同意您的說法,僅憑牛羊,養不活太多人。」
李治接著道:「所以要想讓遊牧民族真正臣服,光憑一時的交情或感恩之心,無法做到。需要更改制度。」
薛仁貴道:「您指的是羈制?」
李治點頭道:「不錯,羈制只能起一時之效,不能起長久之效。」
大唐的羈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只要臣服大唐,就允許你自治。
羈制度中,地方首領自封,向大唐報備就行,不承擔賦稅,也不提供軍隊。
大唐若想要他們出兵,還得下旨徵調,徵調多了,他們還會心生怨恨。
羈制度盛於漢唐,到元明時期,被吐司制度替代,到了明清,又逐漸發展成改土歸流。
可以明顯看出,後人在吸取教訓後,不斷強化中央集權,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唐朝時期領土很大,然而有很多都是羈摩州,並不穩定,所以安史之亂後極劇縮小。
如今剛打下西突厥,善後治理便非常重要,正是推進羈制改革的良機。
李治也不打算一口氣吃成胖子,先慢慢向明朝的土司制度靠攏,瞧瞧情況,再定後續計劃。
前陣子,他曾在朝堂之上,透出幾分要修改羈制的想法,立刻遭到文官強烈反對。
原因無它,這是祖制。
文官們都怕皇帝被勝利沖昏頭腦,開始胡亂搞事,故而態度非常強硬,一副死諫到底的態度。
這些文官多是清流,出發點也是為了國家。
李治也無可奈何,不能直接把他們貶了,造成朝堂混亂。
他這陣子也在慢慢琢磨著,必須想個法子,讓文官們意識到羈制的弊病。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