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12章 高安公主的請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蕭嗣業道:「陛下如此善待他們,將來鐵勒人一定歸心我大唐。」

李治道:「能歸心最好,不能歸心也無妨,用安逸消磨他們的意志,到時對我大唐也不會產生太大威脅。」

蕭嗣業笑道:「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會轉達給周將軍。「

進入二月之後,因為科舉的到來,長安城又熱鬧起來,

往年考場都是臨時借用吏部和禮部的屋舍。

李治準備再次提高科舉人數,故而傳旨吏部,讓他們專門在皇城中設置一片常用考場,名為「貢院」。

二月初的朔望朝,李治便提出將科舉招募的人數再次增加。

這已經形成常勢,增加的人數也不多,群臣便沒有阻止。

同時,李治再次調整了科舉結構,原本是前兩榜進士授官,最後一榜授吏,這次只有第一榜進士授官,後兩榜授吏。

群臣此時也瞧出來,皇帝更傾向於讓進士們從吏員做起,積累經驗,將來再升品。

此時官吏的界限已經幾乎不存在,所以其實影響並不大。

只是相當於把原來進士的起點,降低了些,更看重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比如那些善於高談闊論,能夠在科舉中取得好名次的人,就無法再輕易獲得高位。

那些老實本分,扎紮實實幹實事的人,反而有可能後來居上,升遷至高品。

當然了,無論哪種情況,門蔭入仕這條路,都受到嚴重擠壓。

除科舉之外,田制改革的議論也越來越廣了。

官員們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皇帝,不少人甚至還提到稅制改革。

這也正常,田制和稅制掛鉤,田制修改之後,稅制自然也要更改。

眼下的租庸調製,原本就過於複雜,不少官員很早就瞧出弊端,只是人微言輕,不敢上奏。

此時借著這股大勢,借勢上奏,希望能獲得皇帝認同。

李治的計劃是一步步來,每一步都踏實了,再進行下一步,免得造成局面混亂。

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將田制改革推廣到民間,讓百姓們都能夠接受。

稅制改革不必著急。

隨著官員們不斷上奏,越來越多的改制方法呈到李治面前,

各種千奇百怪的法子都有。

每份奏章都非常詳細周全,顯然是官員們耗費大量心力想出來的,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不過李治最中意的還是戶部尚書盧承慶與戶部侍郎杜正倫的聯名上奏。

二人是戶部官員,提出的建議非常接地氣,在李治看來,他們對百姓的需求了解的很深刻,操作性最高。

他們的第一個建議,就讓李治非常贊同,

均田制依然是均田制,不修改名目。

原因很簡單,租田制中的「租」字,容易引起百姓們的牴觸。

第二點,原本李治的想法是先沒收所有田契,收歸國有,再重新下發。

他們的建議是不沒收田契,而是讓百姓自己去官府,加蓋一道印章。

有印章的田契,將受到官府保護,任何人都無法強行收購其田契。

以這一點作為宣傳,鼓勵百姓去官府蓋章,

最後再告誡他們,蓋章之後,田契不能再交易,違者嚴懲,同時告訴他們,這麼做是為了保護他們田產不被人侵占。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盧承慶等人提議更改田制時,循序漸進,先從最容易的關中地區開始。

百姓都有從眾心理,他們見關中所有百姓都改了田契,又沒有大的問題,接受度就會大幅提高。

關中之後是河南、河東、山南、淮南諸道再接著是江南、劍南、隴右,最後是河北和嶺南。

兩日後的常朝,李治以此道奏章為基礎,又與群臣商議了一些細節,終於通過了這份田制改革。

盧承慶等人見皇帝採用了自己的方案,都感到十分振奮,回到戶部後,又開了一個小會。

此時戶部整傷吏治的效果也出來了。

之前尸位素餐的官員大多被清除,現在的戶部官員都是從各州縣戶曹、司戶中擇優擴充進來,

皆是有能力、也想有一番作為之人。

如今諸事已經議定,只剩下執行了,每個人都打起精神,一絲不苟的推進這份田制改革。

李治從開年忙碌到現在,終於能長鬆了一口氣。

下朝之後,他原本想在寢殿閉目休息一會,不知不覺卻睡著了。

迷迷糊糊中,他感覺胸口有些沉重,睜眼一瞧,便看到一雙烏溜溜的大眼晴,正笑吟吟的望著自己。

李治這才看清,原來是高安公主蜷縮著身子,趴在自己胸口上,仰著小腦袋,望著自己。

李治愣道:「高安,你這是在做什麼?」

高安公主扭了扭小身子,笑道:「父親,您覺得暖不緩和?」

李治不僅覺得暖和,甚至出了很多汗,高安公主就像個小火球一樣貼在自己身上。

「呢,很暖和。」他無奈的說道:「高安,你趕緊起來吧。」

高安公主趕忙爬起來,又扶著李治坐起來,一副特別殷勤的模樣。

「鄭姨娘總說我像個小火爐,所以我剛才就躺在父親身上,給父親當火爐用。」她一臉討好的道。

李治哭笑不得,摸了摸她腦袋,道:「那可多謝你了。」

高安公主抱著他手臂,道:「父親,我能不能求您一件事?」

李治就知道她有事相求,道:「說吧。」

高安公主道:「您以前對我和阿姊說,等我們長大後,就能去見阿娘了,我們如今已經長大了,您能不能讓我們見見阿娘?」

李治皺了皺眉,沒有說話高安公主眼圈兒一紅,搖著他手臂,道:「父親,求求您了。」

李治沉默半響,想到蕭淑妃舉報蕭氏謀逆,也算立了功勞,自己當年也確實說過讓她們見面的話。

「那好吧,明日朕准你們出宮,去見見你們生母。」

高安公主大喜,撲到李治懷裡,哽咽道:「多謝父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