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4章 長安奏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24章 長安奏報

自寶女王第二次登基後,倭國的都城,便遷移到飛鳥城。

遣唐使阿邊麻呂在唐朝待了四年後,因唐朝取消遣唐使,終於被寶女王召回了倭國。

倭國的王宮,名為飛鳥板蓋宮。

阿邊麻呂此刻,就跪在王宮後寢殿之中,向倭國最有權勢的兩人,寶女王和中大兄王子,匯報唐朝情況。

兩人都以跪坐的姿態,並坐上首。

寶女王坐在中間,中大兄王子坐在一旁。

寶女王今年已六十多歲,年輕時,縱然以美貌聞名,此時卻只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婦人。

無論如何,這位婦人都是倭國最高統治者。

當她聽到唐朝皇帝接待各國使節時,將倭國的位次排在新羅之後,冷哼一聲。

「唐朝皇帝無禮,竟如此羞辱本國。」

坐她旁邊的中大兄王子沉聲道:「無緣無故,唐朝皇帝怎會突然對我國變得冷淡?」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渾身一顫。

這位中大兄王子可不是好糊弄的,當初便是他,逼迫寶女王退位。

寶女王雖再次登基,卻也沒能力收拾他。

倭國權力,暫時由兩人共同執掌,形成一種奇妙的平衡。

「王子殿下,我也不知唐朝皇帝為何突然變了態度,之前沒有任何徵兆。」他低聲道。

中大兄王子冷冷道:「出現這種情況,你這個駐唐使難逃其咎,來人,把他拖下去,處以醢刑!」

醢刑便是將人剁成肉醬的刑法,原本是中原王朝出現的,後來慢慢傳到朝鮮、倭國。

阿邊麻呂聽到此話,差點嚇昏了過去。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明明是唐朝無禮,你卻斬殺本國大臣。王兒,你的銳氣去哪了?」

中大兄沉聲道:「母親,唐朝強大,應繼續派遣使節,前往唐朝學習。不可與之爭。」

寶女王又道:「百濟派人求援,請求我們出兵協助,我欲藉此良機,為本國謀一片肥沃陸地,你卻勸我,不要出兵。」

中大兄皇子道:「不錯,細作來報,唐朝位於營州、萊州的水軍,已在集結訓練,很可能有所行動。我們不應插手,以免與唐朝衝突!」

寶女王哼了一聲,道:「你如此畏懼唐朝,何以讓臣民安心?」

中大兄王子皺眉道:「母親,這並非畏懼,而是忍辱負重。」

寶女王冷聲道:「不必為自己找藉口。阿邊麻呂,你熟悉唐朝情況,你來說說,唐朝在營州、萊州,有多少水軍?」

阿邊麻呂趕忙道:「營萊二州水軍,滿編有五六十個折衝府,也就是五六萬人。不過大部分在務農。唐朝皇帝並未下令集結府兵,眼下只有一兩萬在編。」

寶女王道:「王兒,我倭國水軍有多少?」

中大兄道:「算上各國守護的兵力,差不多十二三萬。朝廷單獨可徵調的兵力,約莫六萬。」

倭國臨海,水軍數量和陸軍數量差不多。

寶女王又問:「唐朝戰船多少?」

阿邊麻呂道:「營州戰船不到兩百,萊州應該更少。」

寶女王道:「王兒,我們呢?」

中大兄道:「一千多艘。」

寶女王笑道:「聽到這些,你還畏懼唐朝嗎?」

中大兄沉聲道:「唐朝善戰,軍隊皆是精銳,不可小視。我們就算占據人數優勢,也未必能獲勝!」

寶女王搖頭道:「你最近越來越讓人失望了,你弟弟可比你有勇氣多了。這樣吧,明日召集大臣,聽聽朝臣們的意見。」

次日倭國朝會,寶女王提出此事。

倭國大臣紛紛贊同救援百濟,將來再找機會,逼迫百濟王割地。

因為此事,寶女王獲得大臣支持,壓過了中大兄王子。

她一直都想徹底掌握倭國權力,決定御駕親征,藉此機會,增加威望,到時便可不受中大兄掣肘。

中大兄這次爭鬥失利,卻並無絲毫沮喪。

他此時正在自家後院,與一名年輕大臣相對跪坐。

「鐮足,一切如你我預料,母親為壓制我,已決定舉全國之力,御駕親征!」他微笑道。

那大臣名叫中臣鐮足,是中大兄的智囊,聞聽此言,說道:「如此甚好,這次出征後,國家就是您的了。」

中大兄道:「筑紫朝倉宮那邊,都安排妥當了嗎?」

中臣鐮足道:「一切都安排好了。」

中大兄點點頭,道:「鐮足,與唐人的這一戰,必須取勝,否則他們不會尊重我們,接下來的談判,也不好展開了。」

中臣鐮足道:「您不必擔心,屬下已幫您選好了最佳的作戰人選。」

「誰?」

中臣鐮足道:「鬼島川清!」

中大兄道:「那個海盜?」

中臣鐮足沉聲道:「王子,此人雖是海盜,卻能憑數百人,不斷擊敗征討他的數千軍隊。他的海戰能力,本國無人能及。要對付唐朝這種敵人,只有他,是最合適的將領!」

中大兄一拍膝蓋,道:「好,只要能贏,什麼人我都可以用!你用個人偷偷把他換出來,等計劃成功,再任命他統領軍隊!」

……

李治的巡狩隊伍離開長安後,沿著潼關道一路向東。

從長安到虎牢關的這段路,便是夾在黃河與秦嶺之間的道路。

從空中俯瞰,便會發覺這條路更像是秦嶺這座巨大山脈的邊檐棧道,險峻異常。

親自走在這條路上,李治才知從洛陽運糧,為何如此艱難。

潼關以東,有一處黃巷坂,長約五里,被稱為「五里暗門」。

其道路狹窄險峻,暗無天日,走在其中,抬頭看不到天空。故曰暗門。

正是這樣的狹窄小路,導致陸路運糧不易,造成長安城缺糧的情況。

過潼關後,繼續向東,很快來到函谷關。

此關距離三門峽很近,李治想要瞧一瞧三門峽的情況,便下令隊伍駐紮在函谷關。

次日清晨,他只帶著薛仁貴、王及善等軍士,攀登上了函谷關最高峰,望氣台。

望氣台是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峰,最適合俯瞰山河。

函谷關和潼關一樣,都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美譽。

與潼關相比,函谷關還多了一處天險,那便是關口東邊的弘農澗。

正因此關建於澗谷之間,深險如函,故得名「函谷」。

函谷之內,先後修了三座關口,分別是:秦關、漢關和魏關。

李治所攀登的關口,便是秦關。

要想攻破這座關口,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澗。

當年六國伐秦,秦國便是仰仗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李治站在望氣台的城牆上,極目四方,此時方能深刻體會到山川地勢之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