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我妻武則天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6章 長孫無忌的腦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356章 長孫無忌的腦補

神龍殿最近被重新修繕過。

寬闊的大殿,被一分為二,中間用一排格子門阻隔。

東殿掛著兩張地圖,一張是大唐十道全境輿圖,另一張則是遼東輿圖。

遼東地區的輿圖,比全境地圖詳細的多,除了大唐外,包含了高句麗、新羅、百濟和倭國。

薛仁貴來到神龍殿時,發現李勣、程知節和尉遲恭都在東殿,正圍著遼東輿圖,大聲商議著。

薛仁貴大步走了過去,只聽尉遲恭道:「不用想了,肯定是倭國那幫雜碎所為!」

程知節道:「倭人應該沒那麼大膽,敢直接襲擊我大唐的運送隊。」

尉遲恭哼了一聲,道:「他們已經在做戰前準備,要跟咱們打仗,還有什麼不敢的?」

程知節搖頭道:「倭人要是敢插手百濟之事,自然要教訓他們。可眼下他們並未派軍隊,跟咱們破臉。這事不大可能是他們所為。」

薛仁貴暗暗點頭。

倭人為了在百濟的利益,確實想插手百濟之事,然而在大唐威懾下,一直龜縮在九州練兵。

將來大唐出兵百濟,他們是否真的有勇氣與大唐為敵,還是兩說。

況且就算他們派兵,幫助扶餘義慈,向大唐宣戰,那也只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大唐教訓他們之後,也不會進一步動手。

可眼下情況不同了。

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忽然襲擊大唐軍隊,這是取死之道,是要被滅國的。

上一個這麼幹的是天竺人,襲擊唐使,被王玄策滅國。

這還是天竺距離大唐遙遠的情況。

最近幾年,薛仁貴也參與過三場滅國之戰,稱得上經驗豐富。

遼東諸國盡在大唐鐵騎威懾之下,只要查出是誰幹的,大唐必定出兵征討,盡滅其國,不是什麼難事。

倭人畢竟是一個存續數百年的國家,應該沒有如此不智。

當他思索之際,尉遲恭還在跟程知節爭來爭去,李勣則喝著茶,一言不發。

薛仁貴是晚輩,平日在三人面前,儘量低調,並沒有輕易發言,端坐在椅子上,靜候皇帝的到來。

李治此時已經來到了神龍殿,站在殿外,也不知為何,並沒有進去。

靜立片刻後,李治忽然來到西偏殿,從偏殿一扇門,繞到正殿。

神龍殿正殿此時被一分為二,李治到了正殿西邊後,薛仁貴幾人並不知道。

李治找了張椅子坐下,聽著隔壁尉遲恭和程知節的爭吵,露出思索之色。

王伏勝暗暗奇怪,卻也沒有做聲。

兩人爭了一會後,忽聽程知節開口道:「涼國公,你怎麼看待此事?」

不一會,隔壁便傳來薛仁貴的聲音。

「我以為此事不外乎三種情況。」

此話一出,正在喝茶的李勣也抬起頭,看向了薛仁貴。

程知節道:「哪三種情況?」

薛仁貴緩緩道:「首先,這批物資由我大唐兩百軍士護送,一般的海賊,根本沒能力劫奪。說明此事背後,必定是一個國家。」

李治聽了後,暗暗點頭。

萊州周邊的海域,並無大的海賊,凡是人數達到一定規模的海賊,早就被萊州水軍給消滅掉了。

尉遲恭哼道:「這一點很明顯了。」

薛仁貴接著道:「那麼第一種情況,便是遼東某一個國家,對這批軍械產生貪念,故而派遣軍隊,襲擊了我們的運海船。」

尉遲恭道:「那幫陸地國家,都沒什麼像樣的水師,更沒有海港,他們也沒那個能力!」

薛仁貴點頭道:「是的,有能力做這件事的,必定是一個水軍實力很強的國家。」

程知節捏著下巴,道:「考慮實力和距離的話,只有倭國、高句麗、百濟、新羅、耽羅這五個國家,有能力做這件事。」

李勣忽然道:「程兄多算了一個,也漏算了一個。」

程知節道:「哦,我多算了哪一個?」

李勣道:「耽羅的軍隊只有兩千不到,船隻簡陋,就算全國軍力出動,也不是我兩百唐軍對手。」

他征討過高句麗,所以對遼東情況更了解一些。

程知節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又問:「那我少算了哪個國家?」

李勣緩緩道:「蝦夷。」

程知節愣道:「倭國北邊的那個長毛國?」

中原王朝給四周國家取名,通常用他們的外貌特徵來取。

比如倭國,因他們長得矮,取名為倭。

天竺原本叫身毒,雖有音譯成份在內,卻也代表他們不愛乾淨,玄奘取經回來,才慢慢改為叫天竺。

蝦夷這個名字,也和他們外貌有關,因為蝦夷人毛髮長如蝦須。

李勣道:「正是蝦夷國,此國是由很多小島國共同構成,類似草原上的部落聯盟。他們長期與倭人為敵,實力不比新羅、百濟弱多少。」

尉遲恭瞪眼道:「蝦夷人難道敢捋我大唐虎鬚?」

李勣道:「我也只是說他們有這個可能。還是聽薛將軍繼續說吧。」

薛仁貴朝李勣拱了拱手,道:「剛才說的是第一種情況,這五個國家都有可能,目的則是單純看中了軍械。」

頓了一下,接著道:「接下來是第二種情況,此事是扶餘福信所為!」

此話一出,三名老將都眯起了眼睛,沒有做聲。

乍一看,不可能是扶餘福信所為,但仔細一想,正因為他知道大唐不會懷疑他,反而有可能行此事。

那他的目的是什麼呢?

可能是想引起大唐的憤怒,讓大唐儘快參與到戰事中,對倭國和義慈動手。

這樣可以避免福信和義慈繼續內戰,福信就可以得到一個較為強大的百濟。

不過李治卻知道,這種可能性不存在,倘若真是福信策劃,金燕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有。

李勣沉吟片刻,問道:「不知薛將軍說的第三種可能,又是什麼?」

薛仁貴道:「第三種可能,敵人的目標並非軍械,而是想在遼東地區製造混亂,他們坐收漁利。」

程知節目光一閃,道:「高句麗?」

百濟之戰,高句麗一直置身事外。

然而他們卻也知道,大唐解決百濟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

那麼他們故意製造混亂,挑動大唐儘快下場,對他們是有利可圖的。

薛仁貴道:「不一定就是高句麗。依在下之見,這種情況下,除倭國和扶餘義慈外,其他三國都有可能。」

薛仁貴的意思很簡單,如果是第一種情況,目標為了軍械,倭國和扶餘義慈動機最大。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就是扶餘福信所為。

若是第三種,高句麗、新羅和蝦夷,反而有最大可能。

尉遲恭皺眉道:「聽你這麼一說,不是更加複雜了嗎?」

薛仁貴拱手道:「這只是在下一點淺見。」

李治聽到此處,推開一扇格子門,邁步進入東殿,緩緩道:「薛卿的話,朕都聽到了,不過朕以為,眼下應該考慮的,不應該是此事本身。」

四人急忙起身,朝李治見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