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沒什麼可多說的。姜韶華很快下了聖旨,令刑部擇日行刑,高涼王府東平王府所有人砍頭示眾。緊接著派御前侍衛前去抄家。
真正值得商榷討論的,是怎麼處置淮陽王和武安郡王。
楊侍郎出列,呈上了淮陽王和武安郡王的自辯奏摺。
姜韶華吩咐王中書令當眾宣讀。王瑾應聲領命,上前兩步,當眾宣讀兩份奏摺。
淮陽王在奏摺里聲淚俱下,說自己誤信奸佞重用小人,結果被心腹背刺誣陷。他絕沒有謀反的意思,也堅定地支持女帝陛下登基。現在願自請貶為庶人,將淮陽王府的家業一律獻給朝廷,充實國庫。
武安郡王的奏摺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不過,字裡行間到底還是透出了怨氣,且遠不及淮陽王有文采,奏摺乾巴巴的,聽著讓人有些不適。
姜韶華聽完後,不置可否,而是先問眾臣:「眾愛卿對這兩份奏摺有何看法,不妨都說說看。」
董尚書當仁不讓,立刻張口道:「當日在皇陵里,作亂的逆賊不過百餘人,且都已被誅殺。吳為和司五在獄中言辭反覆不定,先說是受淮陽王指使,後來又說是受武安郡王指使。臣以為,他們兩人的話不足以取信做證。」
「不過,淮陽王和武安郡王都有謀反之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為了國朝安穩,請皇上下聖旨,奪了淮陽王和武安郡王的爵位。」
張尚書習慣了要唱兩句反調,立刻站了出來:「董尚書此言差矣。皇上初登基,行事不能憑一己好惡,應該按著朝廷法度行事。既然吳為司五的言辭不足信,淮陽王和武安郡王謀反就不成立。豈能因莫須有治罪兩位藩王!此事不可開先例,否則,朝野間必有不利於皇上的言論!」
這話乍聽著也很有道理。
其實,就是要保住淮陽王,順帶保住武安郡王,給新帝添添堵,或許日後還能有翻身的機會。
楊侍郎立刻沉聲反駁:「那一百多死士,到底出自淮陽王府還是武安郡王府,一直沒有定論。不過,若說兩位藩王都無辜,這就太可笑了。張尚書和淮陽王是姻親,一心想為淮陽王開脫。這等私心,就不怕眾人恥笑?」
楊侍郎火力兇猛,張口就直指張尚書痛處。
張尚書惱羞成怒,怒目相視:「本尚書一片公心,何來的私心。楊侍郎休要血口噴人!」
楊侍郎冷然反擊:「藩王勢大,是禍害國朝的根苗。高涼王世子和東平王府父子作亂在前,就是最好的先例。現在也是遏制藩王最好的機會。」
原本的丞相黨官員,大多沉默不語。
張尚書暗中籠絡的臣子,大多是中低品級的官員,有資格參加小朝會的,就那麼一兩個。反觀這一邊,董尚書楊侍郎都是天子黨,另有代理兵部尚書的丁侍郎,還有原本的太皇太后黨羽,如今也都以天子黨自居。
聲援不足,張尚書立刻就顯得尷尬起來。
戴尚書咳嗽一聲,打起了圓場:「現在就是在商議如何處置兩位藩王,大家意見不一,就請皇上聖心獨斷。」
說到底,還是要看天子怎麼定奪。
如果姜韶華不想放過他們,大可以讓他們悄無聲息地死在大牢里。就像東平王父子那樣,喝毒酒也好,暴病身亡也罷,死都死了,臣子還有什麼可多嘴的?
現在既然拿到朝會上來議論,至少兩位藩王的性命都能保住了。
眾臣一同看向龍椅上的女帝陛下。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