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誰會在山裡蓋學校啊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3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學會了一件事,分享給大家。寶子們租房退房的時候,最好找男生朋友或者親友們撐一下場面

第99章 社死

那是一種傳說中已經失傳了的手工藝品。

阮星回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才了解到了這門藝術的存在。

一開始的時候阮星回只是看著覺得很像,所以湊上前觀察了一下。

但是經過反覆比對,印象中的幾個特點都能夠對得上,整體又和那些存在於照片中的成品十分相像。

這才讓阮星回忍不住動起了心思。

手工藝品的傳承,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國內有許多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技藝,不是損失於戰亂,就是因為人才凋敝或者門戶之見而逐漸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硨絲就是其中的一種。

硨絲這門手藝,在歷史中的記載篇幅也是極其有限。

阮星回第一次聽說了這門藝術之後,就曾經去認真查找過相關的資料。

但即便是學校的圖書館還關聯了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庫,阮星回能夠找到的記錄也只有有限的數量,這個數字,甚至都沒有兩位數。

【硨絲,色澤如玉,輕柔如雲,為貢品】

這是阮星回找到的對於硨絲最早的記載。

能夠作為貢品,可以想見當時的統治者對於硨絲還是挺滿意的。

只是因為硨絲的產量少,製作過程繁瑣,並且需要一些比較珍惜的材料。

再加上當地每逢改朝換代,就會遭遇戰亂,最後逐漸消失在世人眼中。

對於硨絲的最後一次記載,大概是在三百年前。

當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影像技術,留下了硨絲唯一一張,也是最後一張的照片。

同時還有一篇對於硨絲的完整介紹,以及特點分析。

這是有史以來對於硨絲最完整的記錄,也是後來人研究硨絲最最主要的依據。

阮星回認為這是硨絲的理論依據,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獻。

在學生小攤位上發現疑似硨絲的布料,顏色是微微發黃的白色。

這一絲黃色調並不明顯,在有的人看來,可能會下意識地以為這是一匹不小心儲存失當、導致布料發生輕微變色的布。

但是阮星回憑著自己作為校長的面子,得到了學生本人的許可,上手摸了摸。

阮星回將手指放在硨絲上的時候,能夠明顯確認布料因為受到壓力而產生了些微的褶皺。

但是這匹硨絲實際上是被拉開了三十厘米左右的長度,搭在了一個架子上。

架子的中間是空的,阮星回的手指輕輕下壓,幾乎沒有感覺到任何的阻力,就帶著布料一起往下陷。

輕柔的觸感,讓人只覺得自己像是觸摸到了一陣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