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際:為聯盟之崛起而讀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1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前面周曉辰一直大為震撼,到了這裡一下子繃不住,雕像在褲兜里「啪」一聲,裂開了一條縫。

醒醒!你們本來就是數字生命啊!

要怎麼「再數位化」?

彈幕用各種臉滾鍵盤的亂碼錶達著極大的震驚:

「小白鼠意識到自己是實驗品,然後呢?」

「筆擱在這了,誰往下寫?」

而周曉辰想到的則是另外一件事:對於魚人來說的真相,對於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亞特蘭蒂斯,卻可能是歧途。

或許就是出於「世界的本質是信息」這一判斷,他們錯過了量子場論,疊加桑榆星化石燃料的匱乏,最終走向了他們的終末。

文明的命運,或許早早地就寫在了文明的基因里。

宋昂或許還不知道亞特蘭蒂斯「句號」里的信息——但他很快就能分享周曉辰此刻的震驚。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大樂子,」周曉辰:「但我不知道搞這個樂子的後果是什麼——也許會害我們丟掉保送5分的機會。」

「沖!」謝東流豪邁:「5分算什麼?我就喜歡搞大事!」

其實周曉辰沒做太多——只是發表了「數字飛升」邪教的理論,並且公開尋求「對魚人所在星球本質是一個模擬世界」的證明。

在魚人科學家的頭腦風暴下,不久魚人《科學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文章:《基於多縫干涉實驗的最小時間單元觀測方法》。

雙縫干涉實驗是演示光子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讓光子通過兩道窄縫,看它們是像波一樣同時經過兩條縫,發生干涉,還是像粒子一樣選擇一個窄縫通過。

這一實驗曾經帶給人類一種克蘇魯恐怖,因為在有無觀測的情況下,實驗結果是不同的——當存在「觀察者」時,光子表現為粒子性,實驗結果是「亮點圖樣」;而不存在「觀察者」時,表現為波動性,實驗結果是「干涉圖樣」——這種現象叫做「觀測塌縮」。

魚人早已經做過這個實驗,現在他們要做的,是利用這一特性來測量假想中的「最小時間單元」:

如果把「雙縫」改成「多縫」,並且在每條縫隙後面都加上探測器來觀察光子從哪條縫通過,但每個探測器都在「開啟」和「關閉」之間高頻閃爍(之所以需要「多縫」,是因為單個探測器的閃爍間隔顯然不可能低於「最小時間單元」),那麼理論上隨著縫隙的無限增加,因為每個探測器的閃爍不同步,至少有一個探測器在觀測的時間間隔就無限縮小。

而如果世界是一幀一幀運行的,那麼這個時間就無法無限細分下去——用逐漸增加裂縫的方法,就能無限逼近這個「最小時間單元」:要麼拍攝間隔出現明顯不均勻分布,存在「時間裂縫」;要麼光子「來不及」從波動性轉化為粒子性,觀測到「干涉圖樣」,而非「亮點圖樣」。<="<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