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星際:為聯盟之崛起而讀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09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人類對核戰爭並不是沒有任何準備——從核武器誕生的第一天起,每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布置:向有戰略縱深的內陸轉移工業、在山洞和防空洞中修築工事和儲備物資……

但當歷史真的碾壓過來的時候,這些準備是遠遠不夠的。

公元2205年的歷史檔案早已全部解密,但人類星際大移民前的史料難以考證,所以雖然資料龐雜,那段歷史卻仍然半掩在迷霧之中。

那段時間,人類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實驗——其中許多都是秘密執行,文件資料閱後自動刪除,大部分沒有保留下來;即使那些保留下來的,也混在茫茫多的偽造文件之中,真假難辨。

這些偽造的資料一部分來源於當時的民間,另一部分來自後來的帝國——辨別一千年前電子資料的真偽,有時候要比考據古董更難。

因此,真正的歷史掩埋在眾說紛紜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學界普遍認為,聯盟計劃經濟體系的搭建,始於星曆131年。」索忍尼辛:「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講起。」

「真正死在核打擊中的人類不到總人口的10%,但此後大量塵埃進入平流層,遮擋陽光,缺乏降水,輻射塵埃的存在讓人類無法在外活動,這一系列後果毫無疑問引發了饑荒,清空了絕大部分人口。」

「這一階段的人類歷史鮮有人去研究——這已經是非文明的歷史。」

「而131年之所以是一個轉折點,很殘酷的事實是,這一年』人類聯合探索盟約『掌控範圍內的人口,已經下降到一億的警戒線,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終于越過了』馬爾薩斯的警戒線『——這是通過人類殘留的工業,在庇護所內,依靠非自然光照生產的農作物,能夠供養的人口上限。」

「文明只能存在於每個人吃飽以後,」索忍尼辛:「但』吃飽『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人類當時的生產和分配系統不可能如此高效,那麼人口就會繼續下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