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山辭帶著防風沙的面罩,一行人先去津興鎮。
在路上鄭山辭就看見了田間的場景,正是秋收的季節,田間站滿了人。有漢子赤膊拿著鐮刀彎腰割麥子。一排排的麥子倒下了。田間還有四個小伙子,應當是漢子的孩子,一同在田間幫忙。
「正是收穫的季節,百姓忙著收麥子。」江主簿說道。
鄭山辭走到一處田間,把麥子扯過來搓了搓。
那田間的人不敢動彈,一看這一行人身上的官袍就畏畏縮縮的。
麥子乾癟、顆粒也小,麥香若有若無,跟在別處吃的糧食差遠了。鄭山辭蹲下來,他刨了一塊泥土,自己動手捻了捻。
這是沙土變成了泥土,水分流失和土壤的營養流失嚴重。
鄭山辭問一個老伯:「你們每年都在這片地中糧食麼?」
老伯慌張回道:「回大人的話,我們每年都在田地里種糧食,沒有偷懶的,每年都是按時交了賦稅,是良民!」
鄭山辭:「每年都種小麥沒種別的?」
老伯忙不迭搖頭:「不敢的,我們津興鎮只能種麥子,不敢種其他的,這被抓到是要挨罵的。」
江主簿忙解釋道:「因津興鎮的土壤最適合種麥子,其餘的鎮種的麥子收成不多,所以給朝廷交的賦稅一般都靠津興鎮。多餘的糧食,我們都是派人來買的,並未壓價。」
鄭山辭點點頭:「好,辛苦你們了。」
老伯擺擺手不敢接話:「給朝廷交稅本就是應該的。」
鄭山辭又去了幾處田間,都是水土流失。他瞧著這津興鎮也並未栽種樹木,周圍都是稀疏的光景。他今日出門還在想是穿官袍去探訪,還是穿常服。他思忖片刻,還是打算先穿官袍去探一探。
「這身官袍換下來。」
他這次就穿常服再去探一探華鎮。
華鎮和東安鎮差不多的土壤,至於吳鎮同樣也是。這三個大鎮種植了辣椒和花生、還有寒瓜、大豆,棗樹也適合在沙土裡種植,棗樹的數量較為少,一般只供給本縣的人買賣。
辣椒磨成辣椒粉或是把辣椒曬乾賣到隔壁的嵐縣去,花生都是運著出去整捆整捆的賣,這些作物賣來也僅夠餬口,沒多大價值,只是這裡沙土只適合種植這些。
賣了這類作物有多餘的錢還要去買麥子用來給朝廷交稅。家中孩子多的還好,養到七八歲便可以幫著家裡做一些農活、男孩下地、女孩和哥兒便在家做飯或繡帕子和荷包,家裡人手不足同樣也要下地幹活去。
這日復一日的辛苦下去,兜里卻沒二三子,只能這般熬著。
鄭山辭問道:「這花生為何不榨成花生油去賣?」
江主簿沒想到這茬,思忖片刻說道:「新奉縣榨油坊少、抽成高,百姓負擔不起,再者覺得把這裡的花生油運到別處去賣,來迴路費又要花費許多銀錢。這一捆捆的花生去賣,縣城裡有專門收這類花生的。」
鄭山辭到了吳鎮時已是晌午,他們到了吳鎮的一個小村子,家家戶戶都冒著炊煙,現下折回鎮上去飯館來回兩個時辰。
江主簿主動分憂說道:「鄭公子,我們尋一農戶,在他們家裡吃一頓飯,付錢就好了。」
鄭山辭:「只能如此。」
江主簿走進一家院子,過了一會就出來了笑道:「公子已經說好了。」
鄭山辭去了院子裡,這院子裡圈了一塊出來養雞鴨,還有一處種的蔥苗。一個嬸子怯怯的收拾桌面。他們一行人一共有八個人看著是挺唬人的,鄭山辭見那嬸子眉眼就有些後悔了。
屋子裡傳來山羊咩咩的聲音,此間還養了山羊。
「嬸子不必害怕,我們是路經此處的商人,來到此地,肚子就餓了,所以才叨擾嬸子了。」
「你們給了錢的,自然可以在這裡用飯,我們吃的不好,先讓兒子跟兒媳在灶房裡給你們再做一些飯菜。」李嬸子見鄭山辭態度溫和,心中鬆口氣。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