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怕甚,你也跟鄭山辭一樣把政績做好,到時候回到京城。」
那位庶吉士苦笑,「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我家世不顯,本事該是沒那麼大。」
「到時候等鄭山辭進京後便知是人是鬼了。」
有人對鄭山辭產生惡意,說他都是靠岳家庇護混政績的,還有人酸言酸語說,要是他有這麼一個岳家,他也能做到。
這邊武明帝下旨後,這聖旨要從京城出發到新奉縣去,足足要兩個月余。這時的新奉縣開始春種了,他們今年是種植藥材,但由於去年遭災後,他們還留了一半的地種植小麥。家家戶戶都有儲糧的習慣,就連城中大戶也讓侍從們儲備糧食,為了以防萬一。他們新奉縣沒有遭多大的災,嵐縣的下場歷歷在目,他們還是多做準備比較好。
范平把藥材的種子和一些花種運過來了,鄭山辭招待的他。
「鄭大人,這是你們縣衙要的東西。」范平一手交貨。
鄭山辭讓戶房的人清點貨物,沒有出錯便給范平銀票。
范平把銀票又用來買香水、辣醬跟烈酒。范平跟鄭山辭閒聊幾句,鄭山辭說道,「以後范東家跟縣衙里的人交易可以找丁大人或江大人。」
范平應下來。
只有政績平平的縣令才會在一個地方不挪動,范平去客棧休息了。等下屬把貨物買好,他在新奉縣待三日後就帶著貨回青州。
范平帶來的藥材種子都是好種,鄭山辭按照原價賣給百姓們。
鄭山辭回到縣衙處理公務,處理完後在裡面鍛鍊了一下。今年只要天氣不壞,百姓們就又能掙一筆錢了。他算了算帳本還剩很多的錢。他做了規劃,有大部分錢是不能動的,還有一小部分錢,鄭山辭打算建學堂。
新奉縣位於偏遠的地方,四個大鎮都沒有鎮學,只有私人的書院或是請私塾先生教學。在一些經濟富庶的地方,經濟好的鄉鎮上會有鎮學。鄭山辭不貪多,他只想修一個鎮學。
他對四個大鎮的了解還是不如江主簿跟譚和,鄭山辭讓旺福去把這兩個人請過來。
江主簿跟譚和進來後忙不迭見禮。
「我想修一個鎮學,你們認為修在哪個鎮比較好?」
江主簿找文吏拿了地圖過來,他想了想,「修到吳鎮吧,吳鎮在津興鎮跟東安鎮的中間,距離花鎮上有點遠,不過譚和已經把水泥路修好,從華鎮去一趟吳鎮大約一個時辰左右。」
那就是兩個小時了。
譚和得知鄭山辭想修鎮學後,心裡已經是大為震動。
「鄭大人,鎮學跟縣學是一樣的性質,那就是縣衙辦的書院了。」
鄭山辭點點頭,「鎮學主要是教一些基礎的學識,學費跟食堂方面我還在想,還有我想修宿舍。有的孩子離家太遠了,可以住在宿舍里。要是勤奮一點,鎮學放假時還能自己去打點零工。」
鄭山辭不是一拍腦袋的想法,他早在去縣學後就有這樣的想法了,只是當時縣衙帳本上的銀子還不夠。現在修路已經修好了,水渠也修好了,被工房的人命名為月渠。現在縣衙不需要再支出水渠跟修路的錢了,他可以用這些錢來修一座鎮學。
鄭山辭一直覺得讀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能不能考取功名,多讀一點書能認識縣衙的告示,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學習認字寫字,學習簡單的計算可以去做帳房,也可以去給別人寫信賺錢。如果是因為沒有讀書的途徑斷絕了他們讀書的可能,鄭山辭想把這座橋架起來。
以後讀書怎麼樣是他們自己的事,但修鎮學讓他們能讀書,是縣衙的事。
翌日鄭山辭就讓工房去吳鎮選地動工。
鄭山辭還把劉教諭請了過來,詢問他的建議把學費和膳堂的費用定為多少才合適。
劉教諭衝著鄭山辭拱手,「敢問鄭大人縣衙的府庫是否充盈?」
鄭山辭點頭。
劉教諭:「那請鄭大人把學費定為一兩銀子,膳堂的定價我不敢置喙。」
鄭山辭應下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