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吾乃孝悌仁義漢太子也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4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劉盈經歷了這麼多次副本失敗,早把這次御駕親征的前因後果摸清楚了。

明英宗他爹明宣宗執政僅九年,宣德十年便駕崩。這九年時間,他與民休息倒是功勞一件,但武備鬆弛,無論南北的戰線都全力收縮。

大明所謂的朝貢貿易,等於別人給多少破布頭,大明還多少金銀。與其說別人朝貢,不如說是大明用錢換邊疆安寧。

劉盈不知道明宣宗如此做法是不是一時之計,等大明緩過氣來,就給邊塞來個大的揚眉吐氣。

畢竟明宣宗執政九年就死了,他問不了死人。

這政策便一直延續到明英宗時期。大明按照朝貢團人頭數給「賞賜」,也先年年虛報朝貢人數,越報越多,給大明的財政造成極大的負擔。

剛及冠的明英宗哪受得了這個氣?他和親信王振砍了也先的賞賜,按照也先使臣團的實際人數給錢。

也先便以此為藉口,大舉南下。

劉盈罵明英宗罵了很多次,但唯獨這一點,他還是支持明英宗的。

明英宗此時的硬氣是對的,只是沒有支持他硬氣的能力。

「你們問朕為何御駕親征?朕還要問你們呢!」劉盈把閃爍著聖光的寶刀還鞘,一腳踢翻兵部尚書鄺埜,「兵部尚書鄺埜,你來說說,邊疆兵士上書了多少次『請還舊屯』,你們怎麼都給否了?也先入關如無人之地,這怪誰?」

劉盈說起給他上書的邊疆軍士。

不止正德朝,從明宣宗起,邊塞將士就請求恢復大同等邊塞舊屯地。

明太宗朱棣繼位後,因自己是藩王上位,所以一上位就削藩,改變了朱元璋「塞王戍邊」的政策。

這大老粗心裡想,塞王的政策不行,俺也暫時想不出新的政策,俺就去草原上把什麼瓦剌都趕走,沒有邊患不就不需要塞王戍邊了嘛。

至於草原人和老鼠似的,打了一次,幾年十幾年又捲土重來。這邊塞幾年十幾年的安寧時光,兒孫應該能想出新辦法。朱棣相信後人的智慧。

但朱棣萬萬沒想到,他的胖大兒朱高熾太胖了,三高嚴重,剛登上皇位就死了。

好太孫朱瞻基的身體也不好,上位先干叔叔,又要休養生息,邊塞的事只能按下不提。然後還沒等到他提,也死了。

史書記載:「然仁宗不務遠略……不欲疲中土以奉遠人。宣德繼之。」

他們的心是好的,但明宣宗的執行是壞的。明仁宗只是把來朝貢的人趕走,明宣宗直接廢掉了邊塞巡邏,罷邊主和。朝中良將斷代,邊塞軍屯幾乎成為衛所長官的奴隸。

「你們當朕不知道?」劉盈背著手,在殿中來回踱步,「真不好意思,不僅朕知道,朕的父皇也知道。哪怕朕年幼,也常聽父皇嘆息,現在大明沒錢,只是權宜之計。只要等大明國庫充盈,邊塞立刻要重視。不要指望元韃子的良心。」

「只是啊,父皇早早駕崩了,朕只是一介黃口小兒,什麼都做不了。」劉盈滿目淚水,哽咽地看向文武百官,「但現在被曾爺爺趕走的北元都要打到北京了,你們讓朕等著?朕去哪等?去明長陵那裡跪著等,你們看行不行啊?」

瓦剌和北元其實不是一夥的?管他呢,草原人都是一夥的!劉盈說瓦剌是元餘孽,瓦剌就是元餘孽!

「太祖皇帝打跑的元朝要回來啦,曾爺爺打跑的北元都離開草原南下啦!」

「朕是寧願戰死沙場,也他祖宗的不願苟且偷安!」

「這御駕親征,朕必須去。」

「誰反對,去明長陵那裡說。」

「不然去明孝陵也成,告訴太祖皇帝,元人要回來了,問他老人家怎麼辦,讓他托個夢。」

「現在跪在這大殿裡大部分國公郡公的祖宗,都是打過元人的。你們也可以回去祖墳磕個頭,問問你們的先祖,這時候該怎麼辦。」

劉盈從文武百官中來回走過,無一人敢抬頭。

朝堂鴉雀無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