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吾乃孝悌仁義漢太子也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劉邦站起來,一腳把坐著的曹參踹倒,又坐回來繼續說正事。

漢臣見劉邦踹倒曹參,心中對劉邦那點陌生感消散了不少,心情平和多了。

大王還是那個大王啊。

劉邦補發了一份詔書,搞得好像劉盈所作所為是自己授意的似的。

他廣召天下賢才趕赴文會,由世子主持,在魯城商議如何治理天下。

不包吃不包住,劉邦就發了個輕飄飄的詔書——帛書就是很輕。

發完詔書後,劉邦拍拍屁股繼續去掃清楚國真正的餘孽。

就算楚國守將望風而投,也要等他這股風來才會投,他還是很忙的。

劉盈的「亂來」得到劉邦的肯定,各地士人就不再觀望,紛紛趕赴魯地。

特別是齊國的士人,離得近,跑得最快。

齊魯雖說是儒者老家,其實也是春秋戰國的百家大本營。

孔子是魯國貴族,後來文化最昌盛的卻是齊國。

戰國時,齊王建立稷下學宮。齊國成為百家爭鳴的中心,孟子和荀子都曾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當祭酒,荀子更是三進三出稷下學宮,當了幾十年的祭酒。

荀子一門的輝煌,是儒家在戰國的絕唱,也是百家在戰國的絕唱。

春秋戰國時,兩大顯學,一是儒,二是墨。

對百家弟子,有個誇張的說法,叫「非儒即墨」。

儒墨都不受當時統治者的重視,但在民間士人中聲勢最大,弟子最多。

因墨家組織太嚴密,被各國統治者盯著拆解後,墨家不再堅持自家學說,帶著知識融入了其他學派。

尤其是老對頭儒家中,混入了大部分墨家人。

秦國統一天下,嚴格控制民間遊學。小的學派便紛紛抱團取暖。

因此秦始皇召集東方學者來咸陽時,召集的全是一群穿著儒衫的人。好像東方學者全是學儒的。

儒家等於諸子百家。這個等式在秦始皇時期就存在了。

劉盈接待了許多名士,法家和黃老在貴族中是顯學,但法家人和學黃老的,也有很多自稱儒生。

「儒家有太多學派,成為儒生,不僅可以修習法家和黃老學說,也可以學其他學說,更為自由,不會被人說是叛徒。」秦儒領頭羊叔孫通為劉盈解惑,「按照師門傳承,李丞相也是儒門。」

劉盈看向李丞相的兩位師弟。

浮丘和毛亨裝聾。

「有道理。」劉盈明白了。

百家學派要堅持自家學說,肯定都有一定的排外傾向。你學了這家學說,就不能說支持那家學說。

但荀子當了幾十年的稷下學宮祭酒,門下什麼派別的弟子都有。若出自他門的學生都算儒門,儒門自然無所不包。

那麼真心為了學以致用的士人,自然都要自稱儒門了。

儒有這麼強的包容力,難怪生命力最強,延續到現代也能繼續開拓創新。

你就說咱們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大同社會是不是儒學概念吧!

我聖學無所不包!

劉盈笑道:「這下子儒家內部打架更加激烈了。」

叔孫通捋了捋鬍子,笑道:「一直很激烈。」

他看了浮丘和毛亨一眼,道:「我先師孟子,和他們的先師荀子就打得很激烈。」

被嚇大的劉盈差點沒繃住自己處事不驚的態度。

啊?!叔孫通是孟子一門?!

你這個孟子,和後世儒家推崇的孟子是不是區別有點大?!

劉盈想了想孟子的學說,然後納悶地發現,叔孫通所傳承的「孟子」學說,好像才更正統。

在戰國時,強調忠君的「愚忠者」反而是堅信人性本惡的荀子。

而孟子,對君臣的解讀則是「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