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喝酒了,那就聊點正事吧。
永寧侯問:「你以後讀書有何打算?」
陸川恭敬道:「小婿如今在家讀書,想更進一步,還是要去書院讀書,找個好老師指導。只是小婿人微力薄,還望岳父指點。」
永寧侯沉吟:「我們謝家可以把你推薦到白楓書院讀書,只是這畢竟是那人呆過的書院。」他嫌晦氣。
之前連英傑與侯府定親後,便被謝家推薦到了白楓書院讀書,得名師指導,才能順利考上進士。
永寧侯繼續:「我們謝家還有一個國子監的蔭生名額,不知你可願去?」
凡京中五品官員都有一個國子監的蔭生名額,謝瑾入學國子監用的是謝博的蔭生名額。永寧侯為二品侯爵,也有一個蔭生名額還沒用。
現在陸川是侯府的兒婿,這名額給他也合理。
第26章 蔭生
京城裡最好的書院有三所,國子監、明德書院、白楓書院。
國子監是官學,學生來源主要是貢監生、舉監生和蔭生。
貢監生是由各地官學選拔出來的優秀生員,也就是秀才;舉監生是通過了鄉試取得了舉人功名的學生;蔭生則是通過家族或官職五品以上而得到蔭庇名額的學生。
原身當年考秀才的時候,因為年歲太小,排名不是很靠前,沒有資格進入國子監。便是考中舉人,也要有官員舉薦才能進入,所以當時秦夫子的想法是,考中舉人便把他舉薦到白楓書院。
明德書院是一名世家出身的大儒所辦,只招收世家子弟和勛貴子弟。
京中的官宦人家,除二品以上大官可以有兩個國子監蔭生名額,其餘官員只有一個蔭生名額。家中長子嫡子用了這個名額,其餘兒子大多被送入明德書院。
以永寧侯府的權勢,要把陸川舉薦進去不成問題,只是明德書院大多紈絝,風氣一般,對於一心求學的人不是很好。
白楓書院專門招收平民子弟,學風嚴謹。辦學者為寒門出身的致仕大儒。
以陸川的情況,永寧侯本來是打算把他舉薦到白楓書院,多虧了謝母的提醒,才打消了這個想法。
自家哥兒的前未婚夫曾經就讀的書院,還考上了二甲。再把現任夫婿安排進去,天天對比著,難保兒婿不會心生不滿,到時候再牽連到寧哥兒身上就不好了。
雖然永寧侯第一反應是「他敢」,但還是把夫人的話聽進去了。
永寧侯是二品侯爵,有兩個蔭生名額,當初謝明進武學用了一個,還剩一個,正好拿給兒婿用了。
陸川聽到這個消息既是高興又是擔憂,高興在於國子監是大安朝的第一學府,裡面的師資力量一定很雄厚;擔憂也是因為此,國子監里能人輩出,他一個水貨進去了,怕是很容易就露餡。
不過也沒辦法,岳父大人好意,他若是推辭,難免不會被看出端倪來。
所以陸川一臉笑容,滿含感激地說:「多謝岳父大人,這是小婿的榮幸。」
永寧侯笑著拍了拍陸川的肩膀,身為讀書人,哪個能拒絕得了進入國子監的誘惑。
「以後好生努力,爭取讓寧哥兒當個進士夫郎。」他這麼幫助陸川,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家哥兒。
陸川自然也知道,默默哀悼他逝去的鹹魚人生,表面還是一臉高興的模樣。
接下來就是曾經就讀國子監的謝明和現在就讀國子監的謝瑾的主場,他們向陸川描述了國子監的規矩和教學。
聽得陸川瑟瑟發抖,從早學到晚,中間休息的時間少得可憐,進了國子監,不想卷都要被逼著卷。
另一邊的謝寧和謝母大嫂用膳,他們沒有什麼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謝母直接在飯桌上問。
「寧哥兒,兒婿對你如何?」
謝寧正在啃一塊紅燒排骨,邊吃邊說:「挺好的啊!他還會寫故事呢!」
謝母:「寫故事?」
謝寧點頭:「最近傳遍京城的《珍娘傳》就是他寫的。」
謝母詫異,沒想到兒婿還有這個才能,珍娘傳她也聽過一些,確實有點新意。
不過謝母轉念一想,皺眉道:「我知道你喜歡看話本,以後可不能催著兒婿給你寫故事,他還要讀書呢。」
謝寧反駁:「我哪有?是他自己給我看的。」
謝母:「不管如何,還是叫兒婿以後別寫了,讀書要緊。」
謝母也是為了小兩口操碎了心,寧哥兒沒出嫁的時候愁嫁不出去,出嫁後又愁他過得不好。
寧哥兒以後的生活,還是得和兒婿一起過,兒婿沒出息,寧哥兒也不好過。
謝寧支支吾吾沒答應,《珍娘傳》這麼精彩,昨天陸川給他看了新故事的梗概,他還想讓陸川繼續給他寫故事看呢。
謝母一看謝寧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猜得沒錯。知兒莫若母,謝母向來知道打七寸。
謝母微笑道:「你是想讓兒婿天天在家給你寫話本,還是想讓他去讀書考功名給你掙面子?」
謝寧瞪大了眼睛,這是要選擇的事情嗎?不可以一邊寫話本一邊讀書嗎?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