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侯說:「你岳母打算過兩日辦一場宴會,找些達官貴人們募捐些不用的舊衣裳,讓人給你大哥送去。」
謝母點頭:「世人大多上行下效,只要這京中的貴婦人們都捐了衣物,下面小有銀錢甚至是尋常百姓,也有可能會跟著捐些衣物。即便不多,也算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再多就沒辦法了,即便他們永寧侯府有錢,也有心想要捐些銀兩,卻不能當這個出頭的椽子,容易被人記恨。
別人家沒想捐錢,結果就你捐了,他們不捐顯得他們沒有大義,可捐了又肉疼。若是捐得太少,還不如不組織。
捐獻府中本就不穿的衣物,對他們來說不疼不癢,還能得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陸川問:「所以大哥他們最需要解決的是保暖?」
永寧侯點頭。災民們能活到現在,光靠棉衣完全支撐不了,況且還有很多人穿著單衣。
樹林被大雪覆蓋,砍不了柴火,沒法取暖。有些人直接把房子的房梁門窗砍下來燒火取暖。
柴火衣物緊缺,這種天氣估計還會持續兩個多月,這期間他們要怎麼活下去,而朝廷的賑災物資只有糧食和少量的衣物。
談及這個話題,謝母也沒了過年的興致,不僅是為謝博擔心,也為受災的百姓擔心。
陸川想了一下,這個時候還沒開始大規模使用煤炭,京中和各地區用的都是木炭,若是能有煤炭,應該能解決取暖問題。
但他也不知道哪裡有煤礦,況且從尋礦到採煤的時間太長,災民們等不了。
據陸川的了解,現在已經有火炕了,在謝寧的遊記里有寫到,只是應該沒有大規模普及,若是現在盤上炕,應該可以大大減少取暖所用的柴火,並且還能更暖和。
於是他便跟永寧侯說了火炕,謝寧一聽陸川說起火炕,便想起了他也看過那本遊記,只是他並沒有把火炕和取暖救災聯繫起來。
謝寧點頭:「我知道,更北邊有個地方,非常冷,用棉被取暖都不行,那裡的人發現煮過飯的灶台暖暖的,便想到了把灶台搬到房間裡,他們睡在那上面,不用多少柴火,就可以暖和一晚上。」
這樣就不會在睡夢中被凍死過去。
永寧侯一拍桌子,笑道:「讀書人果然跟我們不一樣,同樣一本書,寧哥兒看過就忘了,行舟還能聯想到災區,天生就該當官啊!」
謝寧覺得他爹說的在理,他夫君就是厲害!
第67章 毛線
陸川前世有個室友就是東北農村人,冬天取暖習慣了燒炕,他也因此有一些了解。
其實京中的地龍和火炕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地龍一般是富貴人家才會建造的,貧苦百姓也沒那個能力燒地龍。
至於更適合百姓用的火炕,那些眼高於頂的讀書人和富貴人家,哪裡會在乎他們的取暖問題。即便是關心民生的人,也大多是關心糧食問題,哪裡知道北方地區有多冷,是真的能凍死人。
這也是為什麼已經有火炕了,卻沒有推廣開的原因。尋常百姓不識字,不能出遠門,而識字能出遠門的商人官員,又不在乎這些,這就是信息的壁壘。
真正需要的人卻沒有渠道知道。
這也是陸川鼓勵謝寧辦報紙的原因之一,除了讓謝寧能有一份事業之外,他也希望能幫一下這個時代的貧苦百姓。
可以把建造地龍的匠人找來,再根據陸川的描述,以及書上的知識,先建造一個出來,試驗一下。
技術問題應該不大,都是有經驗的人,應該很快就能建造出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取土?
火炕搭建的主要原材料是泥土,其次便是搭建煙囪所需的磚瓦,若是沒有磚瓦,還可以用木材和竹筒代替。
若是在其他季節,想挖多少泥都可以,但現在土地被凍住了,挖土的工作難度直線上升。
對此陸川也沒什麼辦法,在現代還可以用機械挖土,現在只能靠人工。
但火炕不能不建,僅憑現在的柴火儲存量,在沒有煤炭的情況下,估計還會死更多人,而冬季漫長。
永寧侯聞言皺眉,好不容易想了一個辦法,沒想到實施起來這麼困難。
也是朝廷不重視,若是早早把火炕技術普及開來,這次雪災估計也不會造成那麼多人凍死。
不過多說無益,還是先開始做吧。
接著永寧侯也不管是在過年期間,馬上著人去找了工匠回來,再讓府中的下人燒上熱水,準備淋到小花園裡化凍土地,先挖點土在府里盤一個火炕,看看效果。
也不管人家工匠要不要走親戚,不過只要給得夠多,估計親戚都會催著他走。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