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一家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說著,老頭子擼起袖子就上了。

「先生……」

趙鳴原以為,這老頭是個書呆子,書講的也就一般。

不過小照這年紀,字還沒認全呢,也著實不用什麼大儒。而那些所謂的大儒,也不靠譜。

讓他們教皇帝、教未來的天子,只會給教成傻蛋。

——「你們當過一天皇帝麼,知道怎麼當皇帝麼,就敢教人家做皇帝?真是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皇帝、從來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書里學出來的。

要麼是自己打出來的,天子、兵強馬壯者居之。

要麼,就是悟出來的吧。

「先生,您還真自己上啊?!」

趙鳴沒想到,這老秀才學業一般,種田卻是一把好手。

不光講起來頭頭是道,自己幹起來一看也是門兒清。

畢竟那些農具,你要不是真的熟悉,就連擺個造型你都擺不出來。

「老夫自小一邊讀書,一邊耕種的,不過……」

陸老頭皺眉,就算他這樣的老把式,對趙鳴手中的種子也是一臉茫然。

「這是什麼?」

「這是紅薯。」趙鳴介紹,「從外洋傳入的。」

紅薯就是地瓜、也叫番薯,但凡名字的帶番、洋、胡的,那都不是本土的蔬菜。

比如洋蔥、胡蘿蔔、胡椒等等。

紅薯和玉米都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大家都知道,地瓜這玩意產量高、適應力強,是十足的高產作物。

在大明,什麼都沒有吃飽了強。

陸老頭皺眉:「是從哪個外洋傳入的?」

「南洋。」

番薯原產於美洲的墨西哥、哥倫比亞,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陸老頭說:「南洋天氣炎熱,只怕在京城無法種植。」

沒想到他果然懂行。

萬曆年間,福建人陳振龍在呂宋做生意,吃到當地一種叫「甘薯」的作物。

這食物果如其名,又好吃、產量又高、還廣種耐瘠,簡直沒有缺點。

中國人麼,就會種地,就會做飯,見到好吃的就想弄回家。

於是,他就著手想把甘薯引進中國。

只是當時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不讓出口。

不過陳振龍並不死心,他將薯藤絞入汲水繩中,躲過關卡檢查,最終帶回了福建。

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果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

產量也高,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而且生熟都能吃、口味也不錯,所以很快向內地傳播。

當時江南水患,五穀不收,饑民流離。

徐光啟之父正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其實,這地瓜種植的推廣,也是從明朝到清朝,一個漫長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

康熙年間,番薯才引種到浙江、河南、河北、山東。

雍正年間,傳到四川、雲南。

乾隆年間,傳到貴州。

趙鳴拿了烤好的紅薯給老頭子,陸老頭咬了一口,頓時瞳孔放大,好像吃到了什麼長老不老的果子。

太好理解了,這還不是紅薯,這是不知道改良了多少代的蜜薯。

吃這個,和吃糖有什麼區別。

不過,陸老頭警惕性還是有的。

「如今,不是早就不讓……」

明初,沿襲前朝制度,實行朝貢貿易政策。

這玩意兒就是個賠本賺吆喝,只有賠多賠少的區別,絕沒有不賠的。

加上江浙一帶倭寇、走私盛行,朱元璋也認為,王朝的根本在於農業,用不著搞這些商業,因此所以下令「寸板不許下海」。

雖然永樂年間,有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但民間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直到隆慶開關。

這海禁,禁的是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自然,偷偷摸摸的肯定是屢禁不絕,畢竟大海它也沒蓋子。

只是既然是偷偷摸摸,那就得貓著,低調才是真。

「先生放心,我就是替朝廷辦事的。」

趙鳴拿了個東廠的牌子,在老頭子面前晃了晃。

「陛下知道這事,所以讓民間先行種植,看看效果如何。」趙鳴,「如果效果好的話,就能大規模推廣了。」

陸老頭有些呆,可不傻。

他早看出這戶人家不同尋常,而且在南京居然有人追殺他們,自然不是等閒之輩。<="<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