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一家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7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真是雙喜臨門啊!

看來少活一年都不成。

既是狀元,自入翰林院為修撰。

他這等資歷,本來是沒有資格當太子老師的。

但既然太子沒出閣,也就不算正經老師。

小照似乎也開始逐漸接受自己的身份了。

從前那個世界、離他已經越來越遠了。

什麼手機、遊戲機,夢裡都看不到了,許久也不再提了。

畢竟,他那時候也不過才三歲而已。

如今,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再三年。

一晃就到了弘治十二年。

一想到弘治到不了二字頭,趙鳴就覺得離自己的「死期」越來越近了。

皇帝屢屢預言別人能活幾何,那是不是能算到自己何時壽終正寢、駕鶴西去呢?

當然是沒人敢這麼問。

某次筵席上,張宛只好當這個嘴替,替他問了出來。

「看相能看別人,但看不了自己。」

趙鳴垂眸笑了笑,不是冷笑,也決不是微笑。

矯情一點,勉強算是春水般的笑容。

但是二月初春的水,不刺骨、但也有幾分冷。

「朕能活到什麼天歲,還得看大家的意思……」

大家?

哪個大家?

什麼大家?

陛下,你別走,你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哎,你說說清楚啊……

這三年,事情也發生的不少。

張宛和趙鳴自覺這考成法在二十四衙門中的試點不錯,吏部可以推廣。

如今的吏部尚書是屠滽。

弘治九年,吏部出缺。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如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謂之廷推。

參與廷推的,是朝廷主要官員:六部尚書、都御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

如果大家反對,理論上皇帝就無法通過廷推任命。

當然,皇帝也可以自己下旨。

但臣子們多以這樣的方式為恥,寧可不干、也不接受。

說好聽點兒——就是皇帝你程序不合法。

說難聽點兒——這官來路不正,我不干!

前兩年,趙鳴直接下旨讓一個叫徐恪的升任南京工部侍郎。

升官兒啊,這天降好事,不說讓你感激涕零,起碼程序上也要謝個恩吧。

可是,徐恪竟然斷然拒絕了。

理由就是——「大臣進用,宜出廷推,未聞有傳奉而得者。臣生平不敢以他途進,請賜罷黜。」

打人不打臉,這可不是打趙鳴的臉麼。

啪啪啪啪。

說古代皇帝乾綱獨斷,你看這裡、還是不夠「獨」斷啊。

自打廢了丞相之後,吏部尚書算是朝廷最高官了。

最後廷薦四人,意思是讓皇帝在四個人裡面挑一個。

就像那電影裡面說的——

——「我們沒有委任吏部尚書的能力,但我們有提供人才的能力。」

——「如果排隊上位的都是自己人,任命誰,又有什麼分別呢。」

不過,雖然有四個人選,但人選也是有先後的。

照廷推的意思,皇帝如果識相,就該選第一個——現兵部尚書馬文升

他也是資歷最老,算是「眾望所歸」。

大明,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

可皇帝也不是不識字的。

這一次,趙鳴偏偏就親自手書,寫了現任左都御史「屠滽」的名字,直接交給內閣。

此事之後,馬文升十分不爽。

屠滽雖然職位上壓了馬文升一頭,但也不敢犯眾怒,只能夾起尾巴做人。

好在,屠大人也很懂得投桃報李。

正巧,當時邊境不太安生,他就適時向皇帝舉薦了賦閒在家的王越。

趙鳴笑著對汪直說:「還記得你的老搭檔王越麼,他可要回來了。」

王越是景泰二年的進士,成化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

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於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中兩次遠襲韃靼,是首任三邊總制。

因軍功卓著,獲封威寧伯。

明代中後期重文輕武,因軍功封爵的文臣只有三位。

另外兩個,一個是王驥,另外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王守仁了。

汪直督軍西北後,和王越曾共事三年多。

兩人率軍於威寧海、黑石崖、延綏等地大敗韃靼軍,並共同鎮守大同。

可惜了,成化十八年,汪直失寵被貶。

王越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治罪,被貶為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