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儲量亦甚為豐厚,年產量約八十萬石,足以供應北方諸地冬日取暖及工坊所需。鹽礦產量亦有三十萬石,可保我朝鹽稅穩定增長,且此鹽質量極好,不輸西夏的池鹽!」
此語一出,朝堂瞬間如炸開鍋般沸騰起來。大臣們面面相覷,眼中滿是震驚與狂喜,交頭接耳之聲不絕於耳,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別的且不說,光是這句「不輸西夏的池鹽,」就不知道有多讓人激動。
北宋的鹽因為是專營的,貴就不說了,還口感不好,有股苦味。西夏的池鹽則「價賤而味甘」。
開頭兩國還實行自由貿易,大宋從西夏進口優質池鹽。
但因為党項李繼遷忤逆國朝自立,宋太宗一怒之下頒布了嚴格的禁鹽政策,規定「自陝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鹽者,皆坐死」,試圖從經濟上制裁西夏。
然而,這一政策卻導致了西北邊民因缺乏食鹽而生活困苦,許多歸附宋朝的少數民族部落也紛紛反叛,投靠了李繼遷。
此外,由於北宋國內的鹽產量無法滿足西北邊民的需求,私鹽貿易越加猖獗,禁鹽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使宋朝的邊患問題更加嚴重。
現在西夏邊境走私屢禁不止,西夏國可謂是靠著大宋的錢來養肥自己,轉頭又來對抗大宋。
白髮蒼蒼的戶部尚書林大人緊接著出列,蒼老的聲音難掩激動,「啟稟聖上、太后,若此等礦產順遂開採運營,依臣粗略估算,每年可為大宋國庫增收賦稅二百萬貫有餘。銅礦所鑄銅幣,可穩物價、興商貿,實乃國之大利。且此鹽礦年產量,可供千萬人一年之需!」
此言一出,仿佛巨石入水,朝堂之上再度轟然作響。
要知道國朝全部人口才860萬戶 。按照當時戶均人口約 5-6 人來計算,全國人口大約在 4300 萬 - 5200 萬左右 。
也就是說,這鹽礦可供全國五分之一的人食用!
而且這些礦點來的的利潤也如此之高,幾乎等於半個兩浙路的賦稅!
「此女真乃奇女子也,竟能覓得如此寶藏之地,真乃天賜我大宋之福!」
「黎家有此才女,實乃朝廷之幸,當重賞以昭其功,勵後人效仿!」
諸臣激昂之語此起彼伏,整個朝堂沉浸在一片驚嘆、興奮之中。
太后微微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緩聲道:「黎氏女功不可磨滅,眾卿家以為當如何賞賜為宜?」
第126章
慧寧縣主
參知政事蘇大人率先提議:「太后,臣以為可賜其白銀萬兩,錦緞千匹,以酬其勞。」
樞密副使章大人緊接著出列說道:「太后,臣以為不妥。黎氏女所獻之功,關乎國之根本,利在千秋,白銀萬兩與錦緞千匹,恐難匹配其功績。臣以為當封其為鄉君,賜食邑五百戶,如此方能彰顯朝廷對其恩寵與重視。」
有的大臣點頭稱是:「章大人所言甚是,鄉君之位與食邑,可表朝廷心意。」
但也有大臣提出異議:「然鄉君之位仍稍顯輕了些,此等大功,僅如此賞賜,恐難以服眾,亦不能激勵後來者。」
眾人正議論紛紛時,一直未表態的禮部尚書王大人出列:「太后,黎氏女獻礦之舉,於我大宋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其聰慧睿智,心懷天下,非尋常女子可比。臣以為,當封其為縣主,且賜予實封,使其能享封地之利,方顯朝廷恩寵隆厚,亦能昭告天下,朝廷重賢能之士,必能激勵更多子民為國效力。
太后微微點頭:「既如此,便封黎氏女小草為縣主,賜實封。黎愛卿亦教子有方,升為正五品中散大夫兼工部軍器監正。」
「其妻封宜人,贈賜錦緞百匹、珠冠一頂、玉如意一對,以彰其賢德。」
黎義仁開始時聽得目瞪口呆,一頭霧水,他根本不知道自家女兒面見太后還獻了什麼礦產圖啊!
聽到叫自己的名字,趕忙跪地謝恩,高呼:「臣叩謝太后隆恩,臣願為朝廷肝腦塗地,萬死不辭!」
「起來吧」,太后又對眾臣道:「諸卿家亦當以黎卿為楷模,悉心培育後輩,若能再有此等賢才為國效力,朝廷定不吝重賞。」
眾臣齊聲應諾,高呼聖上、太后聖明。
下朝之後,大臣們紛紛圍攏過來,向黎老爺道賀。
工部侍郎齊大人滿臉欽佩地說道:「黎大人,令千金聰慧過人,您亦是高風亮節,守口如瓶,此前絲毫未曾聽聞此等大事,真乃我士林楷模啊!」
戶部郎中張大人亦贊道:「黎大人福澤深厚,有此才女,又得朝廷恩賞,日後必成大器,我等還望能多多仰仗。」
黎老爺的姻親呂俊呂大人氣的心口發痛,他現在只想回抽死那個不成器的兒子,縣主!他們家錯過了一個縣主啊!
郭大人在朝堂上為了避嫌沒說話,但是心裡比誰都激動,這可是他未來的兒媳婦啊,這就升到縣主了!
他長臂一伸,把黎大人的脖子攬住,「老黎,你這升官可夠快的啊,走,太白樓,今兄弟我請客,咱不醉不歸!」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