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郭遵的糾結
黎小草見他們興奮的樣子,淡然一笑,吩咐管家安排人搬來鍋具,生火煮起土豆、紅薯,又從空間裡取了一個生玉米出來假裝是早熟的,丟進去一起煮。
不多時,濃郁且各異的香氣交織瀰漫開來,引得眾人紛紛咽口水,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起來。
當熱氣騰騰的土豆、紅薯和煮玉米被端上桌時,眾人迫不及待地拿起品嘗。
林大人輕輕咬了一口土豆,軟糯綿密的口感瞬間在口中散開,他不禁眼睛一亮,贊道:「這土豆口感竟如此美妙,實在是意想不到!這口感,比那白面饅頭也不差嘞。」
老農李叔則捧著紅薯,吃得滿臉都是滿足的笑容,含糊不清地說:「俺活了大半輩子,從沒吃過這麼香甜的東西!真甜啊,像那飴糖!」
而一旁,工部侍郎齊峰掰下幾粒煮玉米放入口中,牙齒輕碾,香甜的汁水迸出,軟糯中帶著一絲嚼勁,他驚喜地說道:「這玉米,味道竟這般獨特!」
趁著眾人品嘗的間隙,黎小草開始介紹起來:「各位大人,這土豆和紅薯不僅產量高、味道好,對環境的依賴也極小。」
「土豆耐貧瘠,哪怕是在土地肥力不足、沙石較多的山地,它也能頑強生長。而且它耐寒,在溫度較低的地區也能存活,只要有適量的光照和水分,就能茁壯成長。」
眾人聽了,紛紛露出驚訝的神色,忍不住交頭接耳。
黎小草接著說:
「紅薯同樣如此,它耐旱性極強,哪怕許久未曾降雨,田地乾裂,它那粗壯發達的根系也能深扎地底,盡力汲取水分。
而且它對土地的肥瘦、乾濕都不挑剔,不管是潮潤的濕地,還是乾燥的旱地,它都能穩穩紮根、茁壯成長。
哪怕田地里遭了蟲災、病害,紅薯也能憑藉自身的堅韌,頑強抵抗,不容易被侵害。
就熟制而言,在南方溫暖濕潤之地,氣候溫和,四季溫差較小,紅薯一年可種植兩季甚至三季;
在寒冷之地,無霜期相對較短,紅薯大多只能一年一熟,但即便如此,其產量也相當可觀,遠超許多本地作物 。」
稍作停頓,黎小草拿起一根玉米,繼續介紹:「至於這玉米,更是優勢顯著。它的產量驚人,畝產可達四十石左右。
這玉米適應能力超群,對土地的質地全然不挑,不管是黏性重的膠泥地,還是疏鬆的沙地,又或是肥沃的壤土,它都能深深紮根、繁茂生長 。
它還不懼炎熱,到了酷熱難耐的盛夏,只要按時澆灌,便能正常生長,結出顆粒飽滿的果實。
玉米的熟制也因南北方氣候差異而有所不同,在南方地區,熱量充足,雨水充沛,玉米可以一年兩熟,甚至部分地區藉助良好的水利和種植條件,能實現一年三熟;
北方地區,雖然氣候相對寒冷,生長季有限,不過玉米憑藉其較短的生長周期,也能實現一年一熟,極大地補充了北方糧食的產量 。
不僅如此,玉米從播種到收穫的時日較短,能在較短時間內收穫,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讓百姓能更快地收穫糧食,也能在同一塊地上多番耕種,收穫更多。」
想了想,她又趕緊補充,「這些知識一些是我試驗出來的,一些是從天竺那邊的土人處了解得來的,具體情況經驗,還要靠眾大人研究發掘了。」
眾人聽了黎小草的介紹,除了點頭,啥也不會了,十五石、二十五石、四十石、一年兩熟、三熟,這些詞聽得他們心頭一片狂熱。
糧食,就是百姓的命,有了糧食,大宋何止才5000萬人口,若有這麼多糧食,經過兩三代,人口番番,不,番個五倍、十倍,不在話下!
司農寺要員孫正眼眶泛紅,聲音都微微顫抖:「縣主!您這是給大宋帶來了天大的福澤啊!若不是您,我們哪能知曉這些神物,您就是大宋的活菩薩!」 說著,竟要向黎小草行跪拜大禮。
戶部尚書林大人一張老臉也漲的通紅,聲音高亢:「縣主此番功績,前無古人!大宋百姓都會銘記您的大恩大德,往後史書上定會重重記下您這一筆!」<="<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