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家子弟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說起來,理應如此。」寧毓承答道。

寧禮坤哦了聲,「為何是說起來,而非必須如此?」

寧毓承坦白地道:「因為是人啊,是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稱作私心。」

寧禮坤當然清楚,聽到寧毓承說出來,他還是神色一震。

崔老夫人有私心,他何嘗不是如此。他總覺著寧悟暉出身低了些,許姨娘沒有娘家助力,私下底,經常貼補他。

寧悟昭稱病不願入朝,寧悟暉汲汲營營,削尖腦袋往上鑽,暗中欲與寧悟明一較高下。

夫妻同床且異夢,一家一族,何來他心中所盼著的一團和氣?

片刻後,寧禮坤問道:「你纏著在明明堂辦算學工學,可是為了自己的私心?」

寧毓承沉吟了下,道:「是,也不是。主要還是為了山河無恙,窮人能吃飽些,穿暖些,天下太平了,才有真正的家,族。」

寧禮坤腳步停下來,轉過身,怔怔望著寧毓承稚氣的臉龐,喃喃道:「山河無恙,山河無恙......」

寧毓承神情極為莊重,道:「祖父,以一人之力,絕對不行。寧氏一族,可以且試一試。寧氏的兒孫,都該有自己的志向,只拘泥於出仕做官,實在是目光短淺了。祖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堂,該讓其名符其實,辦算學工學學堂,成為寧氏一族,真正的族學!」

第27章 ……

寧禮坤習慣早睡早起,何時該做何事,除去生死天下大事,風雨不改。

寧毓承離開之後,到了該洗漱的時辰,寧禮坤靠在榻上,失神望著懸掛在書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字。

這幾個字並非他所寫,是他大哥寧禮乾當年的得意之作。字不算上乘。大道至簡,大智若愚,字如其人,字跡筆畫鋒利,看似遒勁有力,卻太過外露了。

寧禮乾人如其字,性情張揚不羈,交遊廣闊,讀書上很是一般,他是長子,當年寧禮坤父親對他報以厚望,不遺餘力讓他出仕做了官。

後來,寧禮乾官居隴右道提舉常平司,掌常平倉與貸放錢穀物。

在倉司的任上,寧禮乾通出了大窟窿。當年隴右道遭受災害,隴右道的常平倉,在帳上有五千多石的糧食。結果開倉放糧賑災,倉庫里只余不到百石的糧食,還是陳年發霉的舊糧。

不僅如此,隴右道因為錢糧借貸,民不聊生。

每年二月到五月收成時,青黃不接。耕牛昂貴,從立國之初的一萬文錢,漲到了八萬文錢。也就是從差不多十貫,漲到了八十貫。

朝廷為了平抑耕牛價錢,投放了一批官牛。實在買不起牛的百姓,可以以極低的價錢賃官牛耕種地。或者從官府購買耕牛,價錢是市坊的一半不到,約莫四十貫左右。

官府為了百姓度過青黃不接的日子,以及百姓能有錢買耕牛,以四成利借貸給百姓,待糧食收成之後再償還。

當時的坊間借貸,在三倍息左右,官府的借貸利息,的確便宜,稱得上利民的舉措。

隴右道的耕牛價錢居高不下,百姓借到手的實際利,在十成左右。也就是說借十貫錢,本來只需還十四貫,實際上,要還二十貫。

百姓還不起,家中值錢的家當,糧食都被拿去抵了債,最後落得家徒四壁,一堆欠債。

沒錢沒糧,為了活下去,便繼續借貸。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有些人的欠條,竟然已經到了二十年之後。

官府放出的貸,的確是四成。為何到了百姓的手上,卻變成了一倍不止?

因為官府借貸的錢,皆被地方豪紳借了去,他們再轉手放給百姓,以及作為民間借貸。轉手之間拆借,便翻番獲利。

隴右道大亂,掌管四司的監司最後查明,寧禮乾並未在從中得到什麼好處,結交巴結他的那群人,居心不良,掏空了常平倉,讓隴右道滿目瘡痍。

寧禮乾被罷官,回到了江州府老宅。寧禮坤因為他,被罰俸三年,在都察院五年不得升遷。

寧氏的兒孫們,難免再出一個寧禮乾那樣的官員。發現寧九當年苗頭不對,寧禮坤發狠,將他逐出了族。

隴右道元氣大傷,至今仍然窮困不堪。

後來朝廷取消了官府借貸,耕牛的價錢,一直居高不下,如今約莫在五十貫左右。

至於納妾,世間男人皆如此。世家大族府中養戲班,文人士子吃酒狎妓乃是雅事。

崔老夫人到老了,反倒變得不可理喻,幾十年前的事,竟然還記得,到這時翻起了舊帳。

鄙夷寧悟暉才能不足,靠著他才出仕為官。

在憤怒中,寧禮坤突然想到了隴右道,他忍不住心慌意亂。寧毓承與崔老夫人的話,在他耳邊不斷迴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