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家子弟考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寧毓閔這次中了二甲第一,寧毓衡賜同進士出身,寧悟明並未替他打點,給他謀取官職。加上寧毓華也留在江洲,寧氏兄弟,皆遠離仕途。

世家莫不想著子孫皆做官,子孫親朋滿朝野。寧氏一族現在炙手可熱,聲勢顯赫,即便子孫們學問過人,靠著自己的本事考中科舉,實則並未替他們謀求權勢富貴、

太子想著親信們苦口婆心的諫言,寧氏一族太聲勢浩大,不得不防。他一時迷惑了,難以置信望著寧毓承:「為何會這般?」

「大齊有多少土地,多少商戶,能收取多少的賦稅,賦稅養活多少的官員,百姓能留下多少,從戶部便能得知七八。」

寧毓承笑了下,道:「這是很簡單的算學問題,糧食產量低,百姓吃不飽。且天災不斷,百姓家中無餘糧余錢,根本無力抵擋任何的災害。朝廷也不能,因為朝廷收到的賦稅,要來養士族官員,還有一部分,進了內帑。」

「殿下可能奪走士族官員的利,讓出內帑收取的這部分上貢?」寧毓承問道。

不待太子開口,寧毓承替他答了:「殿下不能,士族官員也不能。殿下先前稱,與士人共治天下,殿下不敢冒險。殿下就算敢冒險,這也是一場必輸的仗。殿下居京城。地方州府的實情,殿下想要得知,首先是路途遙遠,車船行駛緩慢。就算急遞,也要十天半個月。等殿下得知,事情已晚矣。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情況,任誰都暫時無法解決。」

寧毓承雙手一攤,「何況,地方州府的實情,也不外如此。官員的職責,就那麼幾點,收取賦稅,維繫一方太平,教化。遭災了,上報朝廷等著賑濟。該收取賦稅了,派胥吏前去徵收。至於百姓剩下多少,官員心中肯定清楚。但這是他們的差使。再說,不收取賦稅,他們何來的俸祿?」

太子自小長大,從未聽過如此大膽,又透徹的話,他聽得失了神,半晌都沒做聲。

「又回到算學問題,用除來舉例,若是被除的數太大,要得到比較大的數,只有將用來除的數變大。換句話說,最重要是提高糧食產量,讓百姓能多吃幾碗飯。商貿在於這基礎上發展,百姓手中有了余錢,方能購置物品。倉稟實而知禮節,禮樂教化皆如此。」

寧毓承停頓了下,聲音不高不低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短暫,我更願意將短暫的生命,用在有用之事上。大哥二哥他們,莫不是如此。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以為我們在沽名釣譽。因為他們心心念念世卿世祿,不敢相信,世上還有與他們不同之人。因為有他們存在,所以我們兄弟會考科舉。有功名傍身,才能不受打擾,安心去做我們想做的事。」

若非他們是寧氏弟子,他們得到的成績,皆會落入他人之手,被奪去功勞。

太子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寧毓承可以說是推心置腹,所言之事,皆有實據。太子不笨,端看東宮的花銷用度,要幾個地方州府的賦稅,才能供養得起。

寧毓承靜靜道:「在江洲府,我能做更多的事。我是江州府人,我盼著江州府能安穩無虞。就與太子是大齊的殿下,盼著大齊天下太平一樣。大齊其他地方州府可能糟糕不堪,至少還有個江州府。」

太子猛然看向寧毓承,臉上神色不停變換,震動不已。

江州府安穩無憂,堪比大齊的屏障,天險。

寧氏兄弟他們鑽研的是農,醫,工,從不涉及兵將。甚至寧氏的族學明明堂,已經逐漸淡出科舉,以算學工學為重。

說得天花亂墜無用,端看他們所行,真正做了什麼事。

寧氏言行一致,兄弟一起遠離仕途朝政。

太子心若明鏡,以朝臣們的一貫做派,若無寧悟明,估計他們兄弟,也難在江州府做事。

農工醫皆是利國利民的實事好事,要做起來就何其難,何況是治國!

寧毓承離開之後,太子獨自沉思許久。

過了兩日,太子再次召寧毓承寧毓閔進宮,與他們兄弟細談了一整日。

寧氏兄弟並無前去吏部侯官一事,驚詫一眾朝臣官員。

寧悟明從溫潤的寧江南,變成了嬉笑怒罵的寧野人,犀利尖銳,無人敢去問他。

倒是王太醫正,工部蔣尚書經常往寧府跑,一人想要請教醫術學問,一人想要留著寧毓承在工部。

寧毓閔對王太醫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寧毓承直言拒絕了蔣尚書,倒是笑著道:「蔣尚書,工部做不了事。要真正做事,不如去河道邊轉一轉,還有,讓工部的官吏,多學學算學。如果不懂,派工部的官員到江州府來,拜我三姐姐為師。」

蔣尚書知道寧毓瑛在慶安主持河道分流一事,當時工部拿不出錢,將事情推給了江州府。

聞言,蔣尚書神色訕訕,厚著老臉應了:「行,到時我若有機會,會親自來江州府,拜三娘子為師!」

寧毓承並無看輕工部官員之意,只他們端坐皇城官廨,用筆墨治理河道何工,好比是紙上談兵。<="<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