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守村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大明守村人 第418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队伍之所以再次再停留半个月,是为了让小鸡孵化出来,并且让老母鸡带领,否则种完地就走。

那些拿自百姓的鸡蛋,最后会选择出苗的还给百姓,按照比例算。

比如百分之七十,百姓给十个蛋,就还给百姓七只小鸡。

借着这个时间,还能捕鱼,修修路、建几座石头桥或木头桥,清理下沟渠。

让百姓自己去修那条路和搭一座桥是很难的,百姓不懂技术,得请人,或者官府帮忙找来人。

这之前是元朝的地方,现在官府组织不怎么好,精力全放在了军队上,一个个卫才是重点。

工匠们出手,小船负责在小河里帮忙,宽几丈的小河才是百姓最需要有桥的。

再宽的话,就用船了,平时大家走的路不远,就是过河难,有时候得绕很远才能到对岸。

五丈宽的河,不涨水的时候往里放大石头,踩石头走,涨水就没办法了。

有了一座桥,什么时候都能过,还不用担心不小心掉进去。

百姓就这样看着一座座桥修成,一个个大棚建好,田地种上大豆与高粱,再学习下如何处理收割时间差。

当一只只小鸡喳喳叫着跟在老母鸡身后学习本领的时候,队伍整队完毕。

一个个地方的百姓群落中的人跑出来,跪在路边哇哇大哭。

第597章 粮草好办熟人遇

“咱算是发现喽!人多干活快,消耗粮食更快,要吃不上饭了。”

前往北平的路上,朱樉选择忘记百姓送别时的场面,否则他的眼圈会跟着红。

“关键在于修路,本地的百姓还吃土盐,咱帮着提炼一番,顺便得到硝。”

朱标跟着说,这一回可是帮了本地百姓的大忙了。

这里的百姓自己在盐碱地里熬土盐,就是小盐,含硝和其他杂质的盐,也有卤水。

小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百姓没办法,别处的盐运过来贵,大同又有前朝留下的煤矿,百姓自然自己熬盐吃。

现在则叫他们帮忙提炼硝,到时候用其他的盐来换取硝,百姓就能吃到含杂质少的盐了。

同时又留下人手负责大棚和养牲畜,此地算一个饲养场中转场。

百姓过上三个月收获大豆,再过两个月收获高粱,立即翻耕种冬小麦。

指望着百姓吃大棚蔬菜花高价钱是做梦,百姓宁肯不吃,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产。

里长笑着在旁边出声:“想来今年会有许多当地人成亲,咱把不少工具送给了百姓。”

“对,他们有房子了。”朱樉跟着笑。

“值了!”朱标颔首。

他们想到帮百姓挖的窑洞,挖了那么多,还专门加固一番,百姓娶媳妇儿难就难在没有住的地方。

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窑洞中,谁想成亲,周围的邻居帮忙挖,挖个窑洞要很长时间。

本地总是地震,大震倒是没几个,小地震多,窑洞修不结实,都不用准备棺材了。

队伍的人手多,加上工匠,一五七口的人家,夫妻带五个孩子,四男一女,女的等着嫁人,男的找媳妇儿。

于是就给他们家挖了八个大窑洞,两室一厅的那种。

原来的那个窑洞都是小洞,住着不舒服,留着当仓库,夫妻搬出来住。

四个男孩子娶媳妇儿,四个窑洞就够,女的以后要嫁出去,回娘家得有个自己的窑洞。

额外的两个让夫妻继续生,或者客人来了临时住。

整个大同,不是一处小村子如此,所有的都一样,双方一看,你们有新的洞了?我家也是,那咱就说个亲吧!

今年还能收获大豆与高粱,吃饭没问题,将来的日子一定好过。

至于彩礼什么的好说,象征性地给点即可,大家都穷,想多要就别嫁人,想嫁到外面?一百里外拿路引。

……

在朱标队伍帮大同百姓的时候,阳曲县那里终于得到消息,官员估算了下距离,选择放弃,不去了,到地方人家又走了。

而北平所在,收麦子比大同晚一些,现在也都收完,同时帮着种下大豆与高粱。

徐达带着太子府与秦王府的部分人手到此坐镇,在听到有的地方总是被水淹没,大家都不愿意种粮食的时候,太子府的人提议改种水稻。

别人收小麦,这里开始翻地、育苗,育苗所用的还是队伍里的水稻。

队伍一般不直接带大米和白面,保存期短,容易受潮,唐朝、宋朝、元朝的行军都是如此。

把这些个水稻给种下去密集育苗,其他的地翻耕、耙平、修田垄格子、施肥、灌水。当小麦收完,并且帮着种好大豆与高粱时,水稻的秧子终于能够用来插秧了。

同一时间,朱标的队伍赶到,得知种了一大片的水田,他问里长:“这是适合种水稻吗?”

“之前就有,种水稻的地方乃是顺义县,旁边是大河,上游有汤和、南河、潮河三条河,最后是白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