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守村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22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宫里的人不能总来,百姓要来玩儿,他们很少有在冰上玩耍的机会,没人给他们浇冰。

这里就会安排人为百姓服务,冰刀不提供,提供冰刀就得提供护具,不然摔死了咋办?

关键在于百姓脱了鞋的那个脚比较臭,冰刀如果那么随便换着穿,能传染疾病。

冰车就扔在此地,谁愿意玩儿谁就玩儿,也不收钱,还给浇冰。

今天大家突然过来,未清场,百姓也来了,见到这个队伍,百姓去旁边的稻田格子里滑冰车。

“走,去看看。”朱元璋不用看图书馆的孩子,孩子们被照顾的好,他要看看正常的百姓。

于是护卫们紧张了,朱闻天带着下丘村的孩子滑过来,他们身上随时带着武器。

他们不换鞋,就穿着冰刀,冰刀在冰面上比鞋好用,只要熟练,冰刀可以跑啊、跳啊、转啊等。

正常的鞋一个动作平衡没把握好就摔,穿鞋走冰面需要蹭,正常的走路方式那就等着去惠民药局正骨吧!

就跟朱闻天时候的东北地区的人下完雪走路,看到冰面后打出溜滑一样,为什么要打出溜滑?

有的是习惯了,要是不出溜过去,就总觉得少点什么,必须出溜一下。

实际上是看到那种冰面,东北人害怕摔,越走越摔,出溜则不摔。

双脚蹭着冰走的最大特点是脚离冰面近,抬腿迈步一旦动力腿没控制好,完咧!根本来不及反应,人就pia了。

朱元璋就这样被保护着过去,护卫们不出声,百姓很自觉地把冰钎子放下。

“滑嘛!滑嘛!咱信得过你们,拿起钎子滑。”

朱元璋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其实是信任下丘村的孩子,尤其是憨憨。

同时他也观察这些人的脸色和嘴唇,看看有没有裂口子的。

第759章 民生改变在技术

在此玩冰车的都是孩子,有的由年岁大的人带着来,没有能够干活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都有事情做。

男人同样以干力气活为主,比如帮忙扛活,或者为工地运输东西,去马鞍山矿场。

要么应天府的青贮池,还有运煤、制蜂窝煤。

女的则是在火柴厂、纺织厂、大棚、酱菜厂等工厂里做事。

若实在是有空闲,也不会跑到这么远的冰场,而是找地方看书识字。

因为据小道消息说,以后的下丘村买卖只招收会识字的人,不会的不要,包括赚钱多的活计,一律如此。

涉及到钱了,百姓们很努力的,尤其是在各个工厂工作的人,下班回家休息时,抽空拿出来从图书馆借的识字书认字。

能在冰场的就是年岁大的人,他们带孙子孙女到这里玩,主要负责路上的安全问题,怕被人把孩子偷走。

其实没什么人贩子,不是有人善良,而是偷了孩子运不走,超过百里就需要路引,开路引得有户籍。

偷了孩子想走,自己的户籍能去办路引,孩子上哪里弄路引?找孩子的家大人要籍册?

孩子们继续玩耍,带他们来的家中老人则呆在旁边。

“这位老哥的,家中几口人啊?”朱元璋来到最近的一个人面前,仔细打量着对方询问。

年岁大的老人也看着朱元璋,裂嘴笑笑:“家里人多,老伴儿也在,四个儿子都成亲了,孙子孙女加起来九个,这个是最小的,我带着来玩儿。”

说话的时候他指向一个小孩子,那孩子自己无法用冰钎子,只能跟其他人凑在一起被人带着滑,看上去两三岁。

朱元璋高兴:“儿孙满堂好,家里的日子咋样?”

他知道了,人家一大家子十九口人,孩子活了这么多,不容易。

“成呢!各家赚了各家花,咱不管着钱,老大家最好,一个月能拿回家三贯,其他的都是两贯左右。

这不是家里的媳妇儿都去干活了嘛!一天赚个二十来文的,比当初强,前几年上哪找这等活计,都是在家里织布。

咱家还有百十亩地,都佃出去了,我们两个老的就留下一菜地种菜自己吃,也晒干菜。

顺便养鸡鸭鹅,猪没养,猪不好喂,家里人都忙。

大孙子在官学读书,弟弟妹妹除了这个小的,都去图书馆了。”

老人还是那么高兴,把家里的大概情况讲一下。

朱元璋听懂了,这户人家厉害,有地佃出去,那就是收租子,省一部分粮钱,同时也不用服劳役。

菜地省菜钱,关键在于有个官学的生员,现在生员准备随时出去换其他人管理百货商店。

生员们如今学的东西可不仅仅是经书啥的,那个次要,主要的是怎样带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用性强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孙子,这家人不会差。

“好!”朱元璋点点头,又去看其他人,主要看面色,发现都不错。

脸上和手背没有皴裂的口子,嘴唇也不干裂。

不是跟图书馆来的孩子一个个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嘴角的位置没见到小疙瘩,就是口角炎。

“晌午留他们吃饭,再送一些东西。”朱元璋吩咐,都是百姓,不差几口吃的。转过头,他又对着群臣说:“应天府的百姓日子好了,其他地方的诸卿还要努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