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上有人家[種田]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7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曉得這邊擺酒是什麼規矩,等打聽好再計劃也不遲。」

「嗯,有段時間呢,還要請人算算日子。」

大雨下了半天,晌午過後才漸漸停了。但地上依舊泥濘,劉大富他們是不可能上山做了活。

不多時,太陽也露面,呼吸間都是清新的青草氣息。

早就說要壘個雞窩,一直沒騰出手,今兒總算有空。

兩人背上背簍和鋤頭,去溪邊撿石塊,挖泥把。來來回回跑幾趟,終於覺得材料差不多。

地方就選在驢棚側邊檐下,離新房有段距離,味道不至於太沖。

建了這麼久的房子,壘個雞窩並不複雜。齊山出力,謝知雲在旁邊遞遞石塊、壓下泥,兩人合作,不到天黑就壘出個寬敞的雞窩,再有十來只老母雞也關得下。

頂上用木板、竹片鋪嚴實,蓋層草蓆,輕易也不會淋濕。還用藤條綁了扇小門,拿粗木棍抵住,便能關緊。

不過兩人覺得雞鴨還小,又沒有母雞帶著,放養不太放心。便沒急著往新建的雞窩裡抓,決定還是用籠子再養養。

第24章

陽春三月,好景正當時。

新房牆體終於全部築成,模子也都拆了,只等著上樑後再蓋瓦安門窗。

因再過兩天就是清明,鄉親們忙著掃墓祭祖,只能往後挪挪,在三月中旬選了個上樑的好日子。

謝知雲和齊山沒打算回雲水鎮祭拜,便不似其他人那樣忙碌。只去鎮上買了些香燭紙錢和做清明粑要用的東西。

清明節這日下了雨,並不大,細細密密的似一層水霧蒙在山間。

年年這時節都多雨,他們早有預料,備了不少青草料在棚子下。

謝知雲端著剁好的草碎,快步走到雞籠前,風吹起雨霧撲上臉頰,一點兒不覺得冷,輕輕柔柔還有幾分舒適。

雞鴨原本是養在竹籠子裡,下雨或晚上就拎進山洞放在角落。但整天吃喝拉撒都在裡面,難免有味道。

忍了沒幾天,後來還是全關進新壘的雞籠。白天天氣好就放出來曬曬太陽,隨它們跑。

或許是因為出殼以來就關著養,幾隻雞鴨膽子不大,只敢在附近轉悠,從不跑遠。

周圍一直有人看著,倒也沒出過什麼差錯,一隻不少全長得好好的。就是地上要勤打掃,省得髒兮兮的,不敢下腳。

不過後來齊山抽空打了排樹樁,弄了圈籬笆,把雞鴨的活動範圍限制在樹林邊緣,不至於叫它們跑來房門口,這個問題也得到解決。

今日有雨,就先不放出來了。雞鴨還小,淋濕生病就不好了。

謝知雲把用樹樁子挖的食盆放在地上,拿開木棍,慢慢挪開門板。感受到光亮的雞鴨立馬叫出聲,爭先恐後想撲騰到外面,被謝知雲眼疾手快攔住。

「嘁嘁。」他一邊趕著一邊把食盆塞進籠里,又將門板往回挪了挪,只留一條縫。

好在雞鴨這會兒眼裡只有食物,沒再往外擠。別看它們個頭小,吃的卻不少,一淺盆的草碎不一會兒就瓜分完,連落在地上的都尋摸著啄進嘴裡。

等它們吃完,謝知雲趕緊把木盆拿出來,將門重新關嚴實,用木棍抵住。

幾根手指捏著木盆邊沿,直接放在外面讓雨淋乾淨。又給大花扔捆草,謝知雲這才到水池邊仔仔細細洗了手。

土灶前,齊山正忙著煮蒿子菜。昨天傍晚從溪邊掐的蒿子尖兒,還比較嫩,被滾水一燙便軟了,顯得愈發翠綠,連清亮的水也染上綠色。

謝知雲從外走進棚子,探頭看一眼,說道:「張嬸他們家的雞還給餵穀殼和麥麩,我們往後是不是也不買米麵了,弄些穀子麥子回來自己磨。不僅省錢,大花和雞鴨也有的吃。」

齊山拿木筷攪動鍋里的蒿子菜,「我也是這麼想的,村裡有碾房,我們有驢子,也不費什麼力氣。往後多攢些錢,還可以買個小點兒的石碾子放院子外,也方便。」

謝知雲笑笑:「村里種地的多,在他們手裡直接收穀子,應當比從店鋪買還便宜。」

一斤米比穀子貴出一文不止,白面更不用說,若是自己回來加工,一年就能省下大幾百呢。賺錢不易,過日子便得精打細算。

先前在村里沒站穩腳跟,不好占用人家的東西。如今房契地契在手,當屬桃源村一員,和村民處得也還不錯,可以放心大膽地去使村人共用的那些東西,也不會有人多嘴。

齊山好歹之前在村里住過十多年,這些比謝知雲更熟悉,微微頷首肯定了他的猜想,「是便宜些,不過到收割時得提前跟人定下,不然就被官府或糧行收走了。」

「那也還早呢,往後再說,」謝知雲往前走幾步,拿起砧板上的菜刀,看向裝在碗裡的豆腐和肉,「這些是要切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