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北卻匈奴七百餘里,但遠遠做不到殲滅匈奴,面對的還不是有精騎三十萬的匈奴國。
即便是現在的大秦,精騎也不足六萬!
數年內戰後、人口銳減八百萬的大秦必定湊不出六萬精騎。
又怎麼去侵吞匈奴?
項羽在與韓信的一戰中,以三萬騎兵打穿韓信四十萬軍陣。
想必在此之前也展現出了極高的率領騎兵作戰的能力。
是秦將無能,才讓項羽此獠得以苟活!
………
嬴雲曼知道項羽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稱。
但此前她並不清楚項羽究竟有多勇。
她也是在天幕上看到項羽以三萬騎兵破韓信四十萬軍陣,才確定他在率領騎兵作戰方面的卓絕天賦。
所以才會傳令各關津放行,准許項羽前往上郡。
只要項羽在與韓信決戰之前展露出哪怕一半的水準,天幕上的秦二都必須保下他。
項羽無疑是對付匈奴騎兵的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殺項羽,可平民憤收民心,卻會讓大秦在對匈奴作戰時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將有更多秦卒戰死異鄉。
招降項羽,受秦民之怨。
嬴雲曼知道,為了活著的秦卒,她甘受此怨。
至於有可能發生的民變——不,那不可能發生。
直系血親永免徭役,這是秦二世的承諾,且已經施行兩年。
造她的反,誰敢保證這項政策還能繼續推行?
被坑殺秦卒的血親不可能反她,再怎麼怨恨也不會造反,甚至會阻止他人造反。
加上軍功爵制改革必將納入「永免徭役」,秦軍也不會反她。
這就是她敢受民怨的底氣。
唯一的問題,是如何確保秦卒願意接受項羽為將,聽從他的指揮。
………
秦歷15年,新安城祭,永免被坑殺秦卒直系血親的徭役。
秦歷17年,項羽降秦。
秦歷19年,北征匈奴,戍守驛站三年或戰死者,免徭役。
秦歷26年,侵吞匈奴。
秦歷37年,全國永免徭役。
張良羅列出天幕透露的相關大事件。
新安城祭時,無人知曉秦二的目的是永免所有秦人的徭役。
北征匈奴時,秦人也是以性命換取免除徭役。
可僅僅十一年後,所有秦人都免除徭役,先前以命博取殊榮秦卒又將如何自處?
不對,天幕將永免徭役的功勞歸於他身,此事必然與他有關。
張良不斷推演,最終推得一種方式:
遷邊。
西域在五年內覆滅、最晚不過32年,5年後大秦疆域又將西擴至何處?
秦民遷極西之郡,則可免徭役。
不可能所有秦人都願意遷邊,後世以37年為限,恐怕指的只是政策實施之時。
【許多專家都認為新安城祭讓秦二踏出了改革軍功爵制的第一步,即直系血親永免徭役可以成為賞賜的一種。】
【同時秦二也以新安城祭聚攏渙散的大秦民心與軍心,是帝王心術的絕佳體現。】
【悄聲幫樓主補充一下我覺得應該補充的:之所以能聚攏民心,是因為這些秦卒來源於大秦各地。】
【說得這麼晦澀幹嘛,就是章邯把驪山刑徒帶成了一支項羽之下無敵的軍隊,然後被項羽埋了。】
【倒也不是全部都是刑徒,也有後期補充的部分關中子弟兵。】
【但刑徒依舊是主力。】
【也叫:項羽覺得自己埋了二十餘萬秦卒,結果秦二溯查後發現裡面有超兩成的原楚地人。】
【楚地刑徒多啊。】
【但秦二依舊把所有人的直系血親徭役都免了,理由是為秦而戰就是秦卒,無論出身何地。】
驪山刑徒們面面相覷。
他們來自各地,由於驪山就在關中,就近原則下關中人最多。
被埋的原來主要是他們?
啊?
「……比起在這裡給始皇帝修一輩子陵寢,倒不如被埋在新安城。」
至少能蔭庇子孫!
「秦二世不修陵寢,或許到那時我們就能去與匈奴作戰。」
「你還想跟隨章邯嗎?」
「……要是不能進項羽的軍隊,那就進章邯的。」
一個埋他們的,一個讓他們被埋的。
天幕都說了,章邯的能力可能僅次於韓信和項羽。
韓信是統帥,親兵不會太多。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赞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