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做賢惠女[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但再怎麼哀嘆,委託者上門了,總不能真的不接吧。

“坐吧。”冉佳儀展開一個禮儀式的微笑,看向來人。

來人一副三十幾歲的婦女打扮,雖然身上的衣服不咋地,但是精神頭看起來還好,也不像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的模樣,這讓冉佳儀有了點好奇,這次的委託者又是因為什麼上門呢?

婦女依言坐下,淳樸一笑,“你就是要幫助我的人嗎?”

冉佳儀點點頭:“是的,你有什麼願望的話可以和我說。”

女人便露出了感恩的笑,緩緩開口的同時,眼神里無限迷惘,似是陷入了對過去的追憶之中,冉佳儀便知道,這又是一個有著故事的女人。

不過,說起來,來到這裡的,哪一個不是有著自己故事的呢,就連她自己,在生前不也是滿地狗血嘛。

好在一切過去了,儘管死了但她也算是擺脫了自己的噩夢,如今也在盡力為別人驅除噩夢。

隨著來人溫和而緩慢的陳述,冉佳儀便看到了眼前這個女子的一生。

這名女子名叫沈含秋,出生於一個類似於平行時空的七十年代,在那裡,只是有著細微的差別,但大致發展與華國幾乎一致,也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那就是下鄉知青。

沈含秋一生苦難的根源就來源於知青這個特殊年代下知青們的一時私心。

她不是知青、也不是被知青拋棄伴侶,而是被知青拋棄在鄉下的孩子。

因為回城政策的原因,當年沈含秋的那一對知青父母,拋下了沈含秋這個女兒一起回城了,並很快就在城裡再次結婚、有了另一個小孩,而被留在村裡的沈含秋,那時候尚不滿三歲。

沈含秋的父母做事也不算太絕情,在留下足夠的錢財、將年幼的女兒托給了下鄉的村里一戶同為沈姓人家撫養。

如果說,她的一切悲劇來源於親身父母,那麼造成她一生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收養她的沈家。

————-

65年的時候,沈含秋的父母響應國家政策,自願下放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懷揣著遠大的夢想,希冀著建設大有可為的農村。

然而,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

很快,農村艱苦的勞作節奏、貧瘠的物質條件就擊垮了年輕人們挺直的脊樑、以及他們那脆弱不堪的夢想。

這時候,他們不再想著建設農村,而是想方設法的回城。

然而,下鄉容易回城難,下鄉三年間眼見無數城市裡沒有工作、無學可上的年輕人被派遣下鄉,回去的卻寥寥無幾,哪怕兩人的父母在城裡有幾分關係也完全不起作用。

這樣的日子一呆就是近三年,三年裡艱苦的生活、無處訴說的苦悶讓兩個同一地方來的年輕知青很快陷入了愛河。

在這片陌生的土地,在親人們無奈的嘆息里,他們結婚生子、互相依偎,彼此扶持著度過了這段人生里堪稱苦難的生活。

日復一日,漸漸地他們已經不再幻想著回城了,在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紮下了自己淺淺的根基,也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有了自己溫馨可愛的小家庭,那遙遠的城市成為了他們對過去的追憶,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看似溫馨的生活卻暗藏著無數危機,就似一個氣球一般、只需輕輕一戳,就足以毀滅這平靜的生活。

1971年,在他們結婚三年後的某一天,這一切幻想如同水中月般戛然而止。

那是一封來自城裡父母的信,信里詳細講述了城裡最近的形勢,

信里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兒子,今年看起來比起往年來要好得多了,市裡的幾個大廠里都已經安排了部分招工,優先下鄉的知青們。

兒子,這是你們的機會,你們有著高中的文憑,我們這邊也會盡力給你們走走關係,讓你們能儘快回城,只是,鄉下的那些事情得先處理完畢。

你們要知道,即使回來,也只有能參與到工作里的知青們才能有返鄉的名額。”

這一封信猶如一針強心劑般打入了讓這一對年輕父母的心臟,他們瞬間便燃燒起了對回城的嚮往,以至於忽略了那信里幾乎毫不掩飾的深意。

回城的,只能是招工回城的知青,而在鄉下已經娶妻生子的,顯然不符合這一政策。

然後兩個人卻忽略了顯而易見的事實,他們不再安於勞作、不再整日笑顏,反而每日裡憂心忡忡地等待著一個肯定的消息。

終於,三個月後,從城裡寄過來的信,沒有讓他們失望。

託了無數關係、送了無數價值的禮,傾兩家之力,這一對兒終於雙雙得到了回城的機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