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聽說我爹是暴君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作為家族中靠前一批的孩子,占著先機,在長輩們面前,總是有幾分臉面的。

仗著這點兒臉面,顧明昌一路上順風順水,當了個盛京有名的紈絝子弟。

這紈絝子弟雖然已經是旁支了,但畢竟有父母寵愛,很多時候,過得甚至比運氣不好的皇子們還要自在。

年輕時候的顧明昌還有幾分才華,加上處處有人吹捧忍讓,便立志當一個才華橫溢的貴公子。

然而這個志向,在顧聞拜師之後,便被攔腰折斷了——倆人居然撞路子了。

偏偏比起他這個被吹捧謙讓出來的才子,顧聞那是真的有幾分才華在身上的。

起先顧明昌並不把顧聞放在心上,還仗著年紀刻意刁難拿他調笑。但每一次文會筆談,都是顧聞贏了,簡直啪啪打臉。

顧明昌氣得不行,偏偏顧聞還拜得名師,真正讓清流文士們開始接納,他就完全沒戲唱了。

曾經那點文人當中的名氣,不僅不再是他的驕傲,反而成了一個笑話,提起來就像踩了他一腳。

於是這才子名聲他再也不爭,卻處處和顧聞較勁起來。

那時有皇太子在,顧聞一個完全不受寵,靠著名師才有了幾分名聲的皇子。顧明昌根本不放在眼裡。

畢竟相比起自己的親兄弟來說,他這種沒有什麼競爭機會的旁支兄弟,那時一點威脅都沒有。

但誰知道呢?太子就這麼去了。

朝中大臣們打成一團,他們現在分成了好幾派。

有人支持擁有嫡子身份的肅王顧珩,有人支持排行最張的陳王顧遂,有人支持太子嫡子顧明和,甚至還有人支持最受皇帝寵愛的英王顧琛。當然,更多人支持成年留京的益王顧聞。

他們各有各的理由,但對顧明昌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

太子嫡子年幼,在一群成年叔叔的威脅下,即便勉強大登位,也很難說能不能壓得住。

郡王府和東宮的關係一向密切,要是有可能,他們也不是不想支持太子的兒子呀。

可問題是,他唯一的姐姐嫁去別國,一旦小堂弟彈壓不住,讓朝廷生亂,他們如何先不說,他遠在別國和親的姐姐可就要遭殃了。

雖然十多年不見,但對自己僅有的長姐,顧明昌還是有幾分心疼的。

尤其是看著自家那些堂姐堂妹們,再想想自己孤身遠嫁的姐姐,那滋味兒,別提了。

再就是陳王,陳王年長,早年曾出入行伍,帶病打仗。

雖不能說戰功赫赫,但也的確在軍隊裡幹得有模有樣。即便後來因傷退伍,但他到底是在戰場上受的傷,算是於國有功,很受朝臣以及將軍們的尊敬。

但還是那句話,陳王是個當過大頭兵的,這讓他成為了鐵桿的強硬派,只要一有機會就想北伐,想要不惜一切力量,收回邊疆失散之地。

如果他上位,顧明昌確定,他肯定屁股還沒在椅上坐熱,這仗就得開打——陳王年過四十,時間對他來說是最緊迫的事。

這也不能說他不好,但凡自己沒有個遠嫁和親的姐姐呢?顧明昌覺得自己怎麼著也得支持他。

可他不想叔叔第一天登基,第二天北伐,第三天看到他阿姊的人頭在成門上掛。

餘下的幾位,最有希望的就是肅王了。

他是孝憲皇后之子,光嫡出這一點就占極大優勢,朝堂上那些吵來吵去的老古板,會有很多人支持他。

第二,肅王年少離京,和自己沒有什麼矛盾,不怕他對郡王府心懷惡意。

第三,也是他最看好的一點,就是肅王性子軟糯,聽說在封地時,成日無所事事,不是騎馬就是帶孩子。

這樣一個活在孩子堆里的皇子,顯然不是陳王那種一上來就喊打喊殺的人。

不天天想著打仗,自己姐姐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再來,肅王離京多年,對京中大臣各路勛貴不熟,不是正好需要一個幫手?

自己這揚名立萬的機會不就來了麼?

所以從一開始,顧明昌就在幾個候選人中選定了肅王。

為此還攛掇著老父親見天兒的進宮,給皇上他老人家吹耳旁風,雖然不知效果如何,但他覺得機會很大。

卻不想,這邊他正摩拳擦掌想混個從龍之功呢,那頭卻說肅王遇刺失蹤了。

顧明昌一口氣差點上不來。

他是瞧上他軟糯無能,不知爭搶,但不要無能到剛出門就被刺殺了啊!

這要是連京城的大門兒都摸不到,說再多又有什麼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