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農家子,但人上人(科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不成想,還是被這小子軟著頂了回來!

他堂堂一縣主官,對這一介農家子如此青眼,竟然換來了這麼一個、一個笑話。

廖夫人打眼瞧了這半天,此時見情形,「噗」的輕聲笑了。

「我瞧這沒見過世面的農戶小子,怕還真是愚魯的甚。這般好事送到跟前兒,竟還往外推!」

廖夫人道:「老爺您這是搭錯哪根弦兒了?非要收了這樣個不醒事的到家裡來。」

稍有些僵的氣氛被打破,王景禹像是對王主簿的情緒一無所覺。

也笑著應和:「夫人說的是,沒得湊到跟前,給大人和夫人添堵嗎不是!」

話已至此,王主簿也緩了情緒,他此時若在被拒絕後大發雷霆,豈不是更矢身份?

既是這小子不願,也沒有他再上趕爭取的道理。

他接了自家夫人遞來的梯子,斥道:「愚不可及。」側著臉擺手送客。

王景禹不著痕跡的向那夫人示了意,謝她救場,便施禮離開了。

了了香菇之事,也為他今後所做之事請了極好的盾牌,王景禹心情不錯,一時不著急回村,在這縣城

里逛了起來。

他對臨南縣城的布局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出了藥鋪就是鎮台前街,這條街是全縣商鋪最集中的街道。

他的背搭子裡裝了錢,這次來縣城,他準備正式到書肆里看看,採買紙墨筆硯等工具,也看一看臨南縣的書肆中都有些什麼書籍售賣。

老村正教授他們二人識字讀書,除了一本低價買來的舊本《論語》,其餘全靠老村正默寫出的本子。

但那些本子的量實在有限,如果要參加科考,定然還是不夠的。雖然老村正也說,他會再想法子多默讀些回來教授二人,但這樣終究不是辦法。

臨南縣地處偏僻,全縣的地域最好的中心縣城,常住人口也不過八百餘戶。這縣城裡,除了個別在街邊擺攤販賣各類閒談話本的,正經經營著紙墨筆硯和官方書籍的商鋪,也只有一家臨南書行。

王景禹來到書行里,先問過店內的書僮,最便宜的油煙墨一笏百錢,麻紙一刀六十文,羊毫筆二十文一支。

他分別選了兩刀紙、一台硯、兩笏墨並兩支筆,遞給書僮包起來。

書僮瞪了瞪眼,沒想到他真的會買東西。

又多打量了幾眼,背著竹背簍穿著縫補過的粗布麻衣,怎麼看都是個鄉野小子。

這些東西加起來就三百六十文錢,而對於大部分農戶,農閒時一日能得掙個百文便算出眾,哪有這般大手腳到書行里花銷的?

第20章

王景禹卻沒管許多,選了紙墨筆,就踱到了店內的書架處。

他略看了看,這個的印刷術還是雕版印刷,紙書都是極其珍貴的。

因此,這間書行的書架上,也只將每一種書只擺出一本樣書,書僮侯在一旁,根據買者的要求,親自捧起書一頁頁代其翻閱。

這段時間,在老村正處,他已經學完了一遍啟蒙的《千字文》《三字經》《孝經》,聲律相關的《大景重修廣韻》《笠翁對韻》。

當然,將這些書實打實一點點學完了的,是老村正的孫子李念仁。

王景禹則只是聽老村正粗粗講讀了一遍。

除了千字文和三字經,其他內容都沒有嚴格要求王景禹一定要準確無誤的背誦和默寫。

老村正認為王景禹屬於是起步入門晚,識字寫字的進度慢,但悟性好,又不必死記硬背的應考,講學的內容可以提前多聽聽。

因此,兩個多月下來,就已經完全與李立仁是同一個進度了。

眼下,《論語》已粗講了開頭,今年還準備把《詩經》也給他們二人講讀一遍。

《論語》李長發已有了一個舊本。

王景禹看到這裡有售賣《論語集解》,這是由大景朝前代大儒所註解過的版本,也是科考士子的必讀書目。

《詩經》老村正還沒有書,已經同兒子兒媳商議過,準備夏收後有了餘糧,就好歹要花錢買回來。

待明年起,再把《春秋》《爾雅》《尚書》《周易》《九章》陸續一本本買回來,這般下來,要應付縣試,這些書本也暫夠了。

這類科考必學的經典書籍,單獨集中在一起擺放。

王景禹選了《論語集解》《詩經》和《春秋》三本,《九章》暫時粗略翻了翻,計劃待下次採購再考慮這本。

另外,他還要看看這家書行中,有沒有有助於他更詳盡的了解這個朝代的書。

因此,他暫時沒著急讓書僮把三本書拿起來,而是站在一排書架前一本一本的看封皮。

他已經是第三次來了,前次沒什麼新書,這臨南縣書籍更新確實是相當的慢,但今日,還真讓他有了新發現。

一本是年初新印發行版的《大景刑統》,一本是自然風物地理類的《大景風情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